汪栋杰:艺术+科技,EPSON teamLab 无界美术馆的运营思考

2021年10月27日 阅读 32977
关注

9月28日在北京751,作为今年751国际设计节的主要论坛活动,Hi设计联合国内数码投影领域的头部品牌爱普生,举办了「体验经济下的沉浸式商业设计与运营」(点击回顾)主题论坛。本文为汪栋杰在论坛上的分享实录:

“艺术+科技” ——数字艺术赋能城市空间价值蝶变

汪栋杰

上海大地诚泰文化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EPSON teamLab 无界美术馆副总经理

我今天给大家分享的是从投资和运营的视角,如何看待一个新媒体艺术项目,以及它带给所在物理空间的能量。

01 用科技突破传统,我们打造了一座“美术馆”

过往的美术馆是开阔的、很美的空间,静静的大厅陈列着各种各样的画作,可能有三三两两的观众,很安静地欣赏画卷,我们是用科技突破了传统,在上海建了这样的美术馆,当数字科技遇到这样的艺术,美术馆不再是比较古板的空间概念,它可能是融合了可以体感的、互动的、共创的一个新的可能性。观众也不再是一个静静观赏的静态过程,也可以是参与者,融入到作品,成为作品当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

我们从2017年开始构思这个事情,开始对新媒体艺术方向进行行业研究,花了三年时间,我们不断思考商业模式,使之变得更为成熟、完善,并和和全球最顶尖的teamLab团队形成合作,最终在上海黄浦江边上落成了中国第一座「EPSON teamLab 无界美术馆」。在这样一个6600平米的艺术空间里面,有超过17个相对独立的空间、超过50多件这样的艺术展品。

▲EPSON teamLab 无界美术馆

在这样的空间里面,其实有很多的非常奇妙的体验: 作品从一个空间进入到另外一个空间,可以无边界地流动。当观众在一个巨大的艺术装置、或是作品空间之中,是极具有沉浸感的。即使没有人的干预,作品和作品之间也是会有交互、影响,自成这样一个生态系统。还有通过观众的运动轨迹、手的触摸,包括手机的互动装置去和作品产生联系,去发生一些新的变化。同样一个空间里,在前后不同时间里,会有千变万化的场景转换。

在6600多平米的空间里面,观众的体验感是非常完整、非常充沛的,能够用自己的身体去探索这些艺术作品,获得非常不同的体验。所以在这样的空间里面,作品和作品、观众和作品、空间与空间有很多维度去联系。

▲teamLab

▲teamLab

我们在上海黄浦滨江做这个美术馆,对于场地而言它意味着什么?2010年,上海在黄浦江两岸的滨江板块做了世博园区的开发,举办了世博会,非常精彩。世博会举办之后,留下很多建筑,有些是临建拆除了,有些得以保留,有一部分是一个比较闲置的状态。到2015年以后,大家都在思考后世博时代,在黄浦江两岸做哪些业态和产品,重新把这个核心的位置去赋能、点亮?

首先是观众和人气的变化。我们从2019年开业以来,带给园区强大的引流效果。同时,场馆迅速在上海形成很好的传播态势。两年中,我们在微博、大众点评、小红书做了很多传播,有很多数据的积累,并且有很多的明星慕名而来。

这样独特的物理空间也吸引了很多商业活动,包括一些品牌的专享会,沉浸式晚宴、周年庆典活动,还包括最近上海时装周的活动,都会在我们场馆里去做一些非常新颖的跨界组合与尝试。

有了观众,有了活动,这样的园区被重新激活,更是被评为「上海文创示范园区」。除了场馆以外,还有一些设计,创意办公、精品酒店等富有活力的商业入住,不断提升能级。

02 从「美术馆」到「目的地」

从用户视角下看,它是怎样从「美术馆」变成一个「目的地」。2019年刚开业的时候,更多人对它的定义是「网红美术馆」,刚开业时观众很多都是以打卡为主的年轻女性,经过两年时间运营,我们已经把2019年大家对它的「网红美术馆」的定位,逐步演变成一个大家提到上海,就能想到的「必游目的地」。今年它入选了大众点评以及携程必玩榜单,这其实就是对过去两年经营的肯定,也对今后的营销获客有很大的提升和帮助。

在内部运营过程中,我们其实一直是以用户为导向,去考虑作为这样一个空间运营者,我们应该去做什么事情?到访客群的观众画像是怎么样?背后代表怎样的人群?他们到访的目的地是什么?过程中他有哪些别的消费?他身上贴着什么样别的可识别的标签?通过这样的标签我们怎么去挖掘、怎么去赋能其他方面的资源?然后促成这样一个的消费行为?

疫情后,面对不同月份,不同的防疫形势,我们每天都在考虑我们的观众是在哪里?是上海本地的,还是有跨省的外地游客?是青年人为主,还是年轻家庭为主?在面对不同的客群,相对应制定的营销方案和市场策略。

▲teamLab

▲teamLab

我们还会问观众文创衍生品喜欢用什么样的东西?我们寻求跨界合作前,问观众希望我们的美术馆场景怎样和其他艺术形式进行联系和互动?这些分析最后都会形成为深化我们运营决策的依据,所以后面大家能看到我们做了很多非常成功、非常好玩的东西。

比如,我们跟上海交响乐团的合作,我们把交响乐的演奏家请到我们空间里,让观众在这个空间里面去邂逅这些演出,在这样光影场景里去叠加不同的视听享受。这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跨界合作。

除了交响乐,我们还做了电音的活动,在未来感非常强的空间里面去实现,传播和票房最后都表现很不错。我们还会请一些舞蹈艺术家在艺术空间里去做演出,在它垂直细分的客群里面也有一个很好的传播。

我们也会跟我们的品牌方去做一些晚宴、派对以及新年跨年的活动,通过上面这些活动,最后形成了比较好的运营结果。

03 从「破圈」到「蝶变」,数字艺术赋能城市空间 

第三部分想跟大家分享的就是未来还能怎么做。我们目前做的是EPSON teamLab 无界美术馆这一「单体空间的投资运营」,我们团队也在不停思考,我们怎么利用数字艺术去赋能跟多场景?让它变得更有价值?或是在商业上有更大的其他可能性?

首先是「数字艺术+教育」会有什么效果?国家最近刚出了一个“双减”的政策,这个对于学科类的教育是一个非常严厉、严肃的纠正动作,但对于素质教育、艺术教育其实是一个利好。我们将美术馆场馆和艺术教育机构一起探讨课程设计,让艺术教育变得更为生动。最早的思考和初衷是我们发现开学以后,暑假、寒假很好的亲子客群下降明显,孩子都去哪里了?中国的孩子去美术馆的习惯其实还是有待培养的,而更多的家庭会选择周末带孩子在一些教育培训机构里上课。于是我们和市场上最好的艺术教育机构合作,将原本美术馆的作品,用小朋友的语言、和小朋友能够接受的方式来呈现,重新组织去讲解美术馆里科学叠加艺术的内容。参观后,再集中到教室中,和大家一起制作一些小装置、小作品,加深理解。

▲teamLab

▲teamLab

「数字艺术+娱乐」会有什么效果?teamLab团队在上海做了一个非常有名的「MASTER空间」,利用数字艺术营造了一个非常震撼的空间场景,深受年轻人的喜爱。

「数字艺术+餐饮」会有什么效果?这是teamLab做的艺术餐厅,通过摄像头和传感器识别,将美食,配以最具有想象空间的画面叙事,达到视觉、听觉与味觉的高度统一和享受,这个事情也是我们跟teamLab团队探讨未来在上海和北京希望去落地的项目,去呈现以中国新的餐饮和文化消费相结合的业态。

「数字艺术+零售」其实也会大踏步地革新的商品展陈方式,甚至是商品自有的形态。比如,在品牌旗舰店门口,用艺术装置,可互动的方式呈现出产品的特点。

又比如,我们与上汽智己汽车合作,将teamLab的数字艺术作品引入到智能驾驶座舱之中,把艺术作品的体验带出美术馆的物理空间,带到更广泛的私人领域。

当然还有数字艺术,和城市公共空间的结合,也会有很多有趣的呈现。

我们跟艺术家团队的合作始于我们对这个行业的看好,始于我们都很赞同用数字、用科学技术的方式去表达这些艺术,去极大地拓展我们原先的认知边界。而在这样的艺术空间运营过程中,我们发觉数字艺术能做的,能给到我们空间赋能的事情其实远不止于此。我们团队希望在美术馆的运营基础上,不断持续深入探索,去尝试更多有趣、有益、有价值的商业实践,让数字艺术产生更大的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