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脚上海的第三年,打量梧桐几时长出新叶,仍是每个春夏元古所期待的事。等绿芽长成阔叶,就趁闲时在梧桐区走个来回。只要晴好,沿途就有疏朗的壁影,自然与人迹接壤共生。
熏风入弦,阳光便有了不拘的形态,脚下的步子也愈发轻快,踏入五原路的老洋房,住进愚园路的知与爱,又将故事续写,似堂前燕衔枝筑巢,等梧桐满枝,刚好落成一处新家。
喜静,却并非对喧闹避之不及。深深认同张潮笔下的《幽梦影》:“胸藏邱壑,城市不异山林。”若有一片清寂在怀,又何必与闹市相远。
只是信着,城市喧噪熙攘,尚可留一片静处安身。作一方小园,惜朝暮四时,结新知故友,不问来处与前程,生活的心安只在转瞬的当下。
如「元古」二字之本义,不管走了多远,都能回到本初。
马当路245号
马当路245号,正是元古新家。
它更常被记住的名字是「新天地」,和上海大大小小的商业中心一样,是旧《繁花》的新叙事,是走在时间前面的商业现场。车流如潮,步履匆匆,喧声与繁华程度成正比。
而在东方人的生活观里,喧哗与宁静并非对立。如道家思想崇尚的“小隐隐于野,大隐隐于市。”《增广贤文》里的大白话:“闹市挣钱,静处安身,来如风雨,去似微尘。”一个人只是平淡安然地度日,也可以修缮心中的“世外桃源”,在匆忙与安闲之间从容自度。
搬入新家的第一天,点亮隐身竹后的招牌。想象每一位推门而入的朋友,穿过清泉与草木婉转入园,像古人远行疲累,卸下担子,歇脚在一处茶肆。落座四望,享片刻闲静,心境是否与在门外时大不相同?我们向往的诗酒田园,绝非南柯一梦。
屋瓦:经过此处,见瓦似归家
每择一处新家,都希望它通着人情,屋里与屋外都是生活的细部。
一片一片筑上新瓦。旁人经过门前,恰如日暮归家,看见屋瓦便觉心安。寒来暑往,都有它护着一室安宁。
雨过,瓦片一净如洗,若此时你来檐下听雨,必然沏上一壶好茶,慢慢喝,等雨停。
窗阁:以窗为壁,若凿石而引清泉
适意自然,依着屋外草木生长的轨迹,调试窗的尺度。像隐身于巷子里的老裁缝,懂得量体裁衣,缝纫机踩得吱吱作响,缝制一件旧式旗袍,何时穿都有风骨。
干脆破壁为窗,邀日月扶槛,一室皆明。天光云影透窗而出,竟也在泥瓦砖墙之间,品出山间清泉的婉约。
贝聿铭有言:“对中国人来说,窗是一个画框,花园永远在他外头。”自是要再凿几处狭窗,框景为画,“俗则屏之,嘉则收之”。徘徊步轩窗,如徐徐展开画轴,颔首与远眺,自然之意宛尔目前。
山石与清池:江山风月,闲者便是主人
每每下江南,在几处园林之间散策,都贪想,若是把家安在这儿就好了。
于是在门边留一片山石与清池,时光漫随流水,流水倚石而淌,对照着自然的永恒与须臾。
水之畔,草木蔓生而出,只一点点,便有了“苔痕上阶绿, 草色入帘青”的幽静深远。
想到苏轼的《临皋闲题》:“江山风月,本无常主,闲者便是主人。”若怀有一份闲静,以画幅当山水,以盆景当园林,以湖石为青山,倒也知足。
回廊:卸甲归园,如白鹤忘机
空间的妙布也如做文章,入门,先见半面白壁。欲扬先抑,以障景引人入胜,是空间的第一笔意蕴。
转身拾级而上,目光落在古旧家具上,明明白白立着几件老瓷器,还保留着修缮痕迹。
一器一物,都是时间洗练后才有的样子,用来心生安定。 一路在小廊回合之间停顿留白,见草、木、泉、石,步步为景。哪怕片刻,也体会到古人卸甲归园的淡泊心境。
渐渐沉心于当下,不羡青山有思,恰如白鹤忘机,何不闲世人之所忙,忙世人之所闲。
草木与亭舍:不远游,便有山居之意
在二层盖起两间亭舍,作停留暂歇之用。房门四合,留两面海棠花窗,一扇可望远处的梧桐,一扇可赏近旁的竹林,自然之趣不离坐外。
屋舍之内安然静谧,知己与诗酒,都有落脚处。屋舍之外,则是草木的天地。
园林与庭院,如今依然是东方人最理想的居游状态。古人视山水为最重要的环境基础,草木则更像是点缀。但在元古看来,植物才是自然之主。于是,把最重要的位置留予草木。不做过多修剪,任着植物的性情,晒天光,见云影。人与家,都随着它一起生长。
林下,选太湖石为桌,形态玲珑嵌空,不事人工打磨,每一寸纹理,全由洞庭湖水雕琢。以目探幽,有竹可抚,有书可读,有石可倚。不远游,这里便有山居之意。
仍是元古
在上海生活愈久,对这座城市的感受也愈发立体。一座城市,同时安放着摩登与精致、历史与过往、梧桐与洋楼、静谧和喧嚣……越是接纳包容,越是对生活与心境的拓宽。
于是就把第十二个家放在这,去掉风格与技巧之说,在闹市中回归拙朴清寂,只着力于感受的营造——简单、温暖、自然。哪怕将招牌摘掉,这里仍是元古。
店铺信息:上海市黄浦区马当路245号元古云境 11:00-24:00
👍👍
不错
自然与人迹接壤共生
记下了
舒适
古色古香
可以去看看
清闲
设计好
😘😘😘😘😘😘
想吃
一座与自然交流的建筑
好棒的
666666
新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