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意义上,冲浪者还是比较关注汽车的功能性。毕竟他需要承载诸如潮湿的毛巾和湿衣、黏糊糊的板蜡、沾满沙子的拖鞋之类的物品,当然最重要的还是那张冲浪板。除非愿意牺牲冲浪的时间去保养车辆,否则它对于冲浪者而言就是一个移动的储物箱罢了。然而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随着冲浪运动的职业化,那些收入达到七位数、甚至八位数的顶级选手已经在各个高端的汽车展厅里进出了。
但是作为一项不成文的规则,大部分冲浪客还是会把他们对汽车的投资控制在一个最低的限额。正如67年的榜单热曲《surf city》唱的那样:“它没有后座,也没有后窗,但仍可以带我去我想去的地方。”
美产的木质 wagon是第一辆具有真正冲浪文化意义的车。这些木质的车辆大多出产于三四十年代,在五六十年代被冲浪客以75美金左右的价格在二手市场购入。硕大的车身能容纳半打10尺长板,也能为冲浪者在浪点旁过夜提供一个遮风挡雨的空间(2011年《SURFER》杂志的一项调查显示:为了能够成为第一个下海冲浪的人,有57%的冲浪者选择直接睡在车里)。
一开始大家都觉得这些廉价的老车是不可修复的易耗品-开坏了再换一辆,不过随着大家越冲浪越穷,就开始想尽办法的修复它,并时常拿出来显摆展示。撇开woody车款不谈,其实只要是廉价又大空间的车都会受到冲浪者的喜爱;50年代开始,冲浪者经常在车身上涂鸦表达一些稀奇古怪的观点,先锋大浪骑手 Greg Noll甚至在没有任何政治倾向的情况下在他48岁的老车上装饰了纳粹标示“只是为了要激怒人们。”
在60年代,专门为冲浪客设计的冲浪定制车也曾短暂的高调亮相过,其中包括Big Daddy设计的“surffite”和George Barris设计的“Surf Woody”。
虽然类似福特Econoline车款在冲浪者间越来越受欢迎,不过便宜易修的大众还是冲浪客们的首选。在60年代末短板革命以前,大众的van遍布了美国、欧洲和南非的冲浪地。当冲浪板越来越小,大众的甲壳虫就成了《SURFER》杂志所说的“20世纪冲浪运动官方用车。
各大汽车厂商也盯上了这块“冲浪蛋糕”。冲浪画面时不时的就出现在汽车广告上,1960年的别克Opel、1975年的道奇Dart、2001的讴歌MDX、2012年的起亚“里约热内卢”都出现了冲浪元素;叛逆的马布里浪人朵拉(传奇浪人,后续会有详细介绍)出现在了64年的Oldsmobile的广告上;在2003年,冲浪品牌Billabong和雷诺发布了欧洲限量的CLIO Billabong,各大赛事也常常把汽车当成奖品赠予夺冠者。
不过,如果是冲浪环保主义者的话,我觉得还是住在海边,抛弃这种重工业污染源比较REAL,不是吗?关于冲浪汽车,公众号STREETPARK也有很详尽的介绍,感兴趣的朋友可前往查看。
资料 图片 视频来源: EOS、youtube、pinterest、Google、New York Time
thanks to: STREETPAR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