买什么,不买什么?“装备”党,Bushcraft爱好者?消费主义,反消费主义?如果现象被简单的标签分类而脱离背后的叙事,我们仿佛会失去辩证走近每一种故事的机会。
从人和物的关系,再向外延伸到个体消费观,我们希望“去概念”化,从而回归到实践本身。
于是一帐邀请到3位帐友,分别询问了他们伴随自己时间最长的户外物件是什么。尽管大家开始户外生活方式的理由、时间长短和偏好的出行方式各不相同,我们的目的也并不是寻找一些具有偏向性的答案。只是希望通过叙述本身,为大家提供更多对于消费观的思考面向。
和云上相识在去年12月的广东露营会,尽管独自前来,他也精心的将自己的帐篷和物件布置和收纳得非常的有风格且舒适。交谈间发现,即使是驾车前来,他的很多露营用品还是偏轻量化的,并且倾向于选择比较有底蕴的品牌。
云上对轻量化的喜爱可能也与早年的徒步经历有关,回忆起来,他第一次参加徒步穿越的活动距今已有10年了。
由于徒步的时候背负能力有限,所有东西都需要精简到一个背包能装下的量。所以现在他即使是自驾露营占多数,但依旧保留了带少量物品的习惯。
在云上看来,“买买买”是现代人很正常的欲望。毫无疑问,每个人都对美好的事物和体验有所追求,希望拥有更好的生活。
而现在广告传播手段的高明和购物的便捷,更加让人难以把持住不去消费。因此“买买买”无可厚非,只是要拥有一双慧眼,买到真正适合自己的东西,不要无脑跟风冲动消费。
作为一名前全职服装设计师,纸巾的消费习惯其实有着阶段性的转变。
交谈之间,我们共同意识到的一个问题是,有很多时候,消费习惯是随着工作性质和周围的大环境在逐渐变化的。
回忆起还是全职设计师的时候,因为尽情投入喜欢的工作而挤压了太多私人空间,因此对于那个时候的纸巾来说,购物更多是一种消遣娱乐,是释放压力的存在;同时因为工作性质的关系,她也需要不停地购入服饰类产品,从而不断地保持对市场的敏感度。
如果一定要为纸巾消费习惯的转变划定一个节点,那么应该是在前年决定辞掉工作,和先生开始为期三个月的西北自驾环线时。
“我们自己动手改装了一辆房车,在出发之前进行了一番纠结的‘断舍离’”。因为空间有限,所以能带走的东西需要尽可能的精简,尽管在路上他们也会购入其他的东西和补给,但在这种情况下,每次购入都要认真考虑房车的容纳可能性。
从西北环线回来之后,在荒野和城市的对比之间,由体验感产生的巨大张力,让纸巾逐渐意识到自己身边有太多额外和不必要的东西。这让她在此后做出每一次消费选择之前,都会从各方面进行考量,希望能够身体力行的实践“极简”。
其中最重要的是,纸巾也会着重考虑物件本身在物质状态下的寿命,一旦想到这个物品会比自己存在于世的时间更长,她的选择就会变得更为慎重。
就露营的方式来说,2010年就“入坑”户外的午饭经历了2个阶段的转变。最早开始露营的时候,他对于装备的要求比较偏实用主义,也很少追求现在大家广泛提到的“户外美学”。
直到开始越来越频繁地外出露营之后,更多有趣的户外产品开始不断地出现在自己的欲望清单中,短短2年时间,午饭家中就堆满了各种淘来的户外用具。
“爆发式”的购买也给午饭带来了其他的思考,世界上美好的东西实在太多了,如果只是“据为己有”而不与其产生其他的连接和故事,那么对于这件物品来说是不公平的。
当然,短时间内的“断舍离”也非常困难,因为事实就是,“高度集成”意味着另一些功能的丢失,很多时候一件物品没办法满足自己多方面的需求。
当“买买买”的风潮随着“双十一”和“618”等日期的常规化一波又一波地涌起,“购物疗法”、“极简主义”、“符号消费”……越来越多的选择和行为方式通过彼此之间的共性被归纳,进而产生了一条又一条的定义和标签。
远离宏观的概念和和剥离背景的讨论,转而回到人与物之间最纯粹的关系上。尝试回避标签化,回归个体本身,我们发现所谓的理论并不能概括全部,也再不是非黑即白的存在。每一个物件背后的故事里,装着实践而来的由心选择。
那么伴随你时间最长的户外用品又是什么呢?欢迎在评论区和大家分享你和ta之间的故事。
嗯嗯,没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