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近年来,Jordan和YEEZY在日本没有成为现象级球鞋?

JIM Lab V2
2021年03月13日 阅读 37558
关注

Via Google

球鞋市场的全球估值在两年前就已经超千亿美金,超高的普及性与适用性在运动巨头的推波助澜下“从下往上”形成了席卷之势,引爆这个市场当然是两大龙头品牌旗下的Jordan和YEEZY,尽管因为疫情原因运动市场在萎缩,在国内街头依旧是随处可见,二级平台的成交量亦居高不下,线下排队大打出手,线上抢鞋“各显神通”更是屡见不鲜。

而当下在日本似乎并没有出现对于这两大系列“全民跟风”的现象,球鞋店铺,球鞋杂志以及球鞋爱好者的规模却是不容小觑,以至于在市场上我们远超日本,而在文化层面我们似乎很“单薄”。在盘点了日本球鞋品牌之后,同样作为球鞋文化爱好者的笔者,今天想用一些篇幅来聊一聊为什么近年来,Jordan和YEEZY在日本没有成为现象级球鞋?

Via Google

“泡沫”

1995年在日本炒至近乎天价的Air Max 95 “Neon” / Via grailed

之前国内球鞋市场堪称疯狂的“泡沫”和上世纪80-90年代的日本相比还是小巫见大巫,日本年轻一代对于Sneaker的狂热追捧在上世纪90年代达到了顶峰,最新科技加持下的Nike,Reebok等舶来品牌在热度层面完全碾压了很多日本本土品牌,《GTO 麻辣教师》中甚至出现了一双Air Max 95“Neon”可以“等值交换”一台BMW的桥段,《SLAM DUNK》中关于Air Force 180 High,Air Jordan 4,Air Jordan 6等鞋款井上雄彦亦丝毫不吝啬笔墨,算得上球鞋带货博主们的祖师爷了。

Via 《GTO 麻辣教师》

Via Pinterest

二级市场惊人溢价让当时的日本球鞋市场陷入疯狂,在线下发售现场加钱转让甚至直接抢走别人刚入手的球鞋都经常上演,很多年轻一代为了存够球鞋预算甚至牺牲学业高强度兼职,这其中就包括很多当下的时尚杂志从业者和品牌主理人。

日本Air Max系列知名收藏家G-KEN / Via sneakerfreaker

在成立Fragment Design之前,藤原浩就已经是颇具影响力的球鞋“风向标”,此前曝光的未发售THE TEN系列就能看见浓重的90年代风行于日本的球鞋风格,可能这也是与Virgil Abloh同台竞技败下阵来的原因之一,每个人都活在属于自己的黄金时代。

藤原浩的私人鞋架 / Via collater

是泡沫就会破裂,只是时间问题。兴起于80年代疯狂于90年代的日本球鞋市场泡沫在进入千禧年之际随着房地产泡沫一同破灭,但海水退去后沙滩上的遗珠往往能让人窥见到大海的另一面。

“文化”

《SHOES MASTER》总编辑榎本一生 / Via hypebeast

文化其实是放在球鞋这里是一个很“虚”的词,尤其是当下全球的球鞋文化都基本只剩下了钱。在这场声势浩大的球鞋市场泡沫开始全面衰退后,承载着丰富球鞋科普知识的纸质杂志以更深度的姿态重新出现在市场中,譬如半年刊球鞋杂志《SHOES MASTER》,《Lightning》以及《2nd》等杂志推出的球鞋特刊。因为普通的球鞋消费者已经见过太多太多的球鞋,出现了消费和审美上的双重疲劳,这时大家的注意力已经开始慢慢转移到了一双球鞋几分之一价格的纸质杂志上来。

Via Google

Via Google

Via Google

其实早在1990s,日本的球鞋杂志就已经开始渐渐地颇具影响力,但整体的水平与当下相比较为走马观花,多是一些球鞋的简单图鉴以及定价等资讯类内容,不过在当时讯息不发达的年代俨然成为球鞋玩家们的指南针,启蒙了当下很多资深球鞋杂志编辑。

Via Flattophitop

Via Flattophitop

直到2004年《SHOES MASTER》创刊,才标志着日本球鞋杂志走向了更高水准的深度内容阶段,配合不定期发售的特刊《Sneaker Tokyo》直接将整体的出版水平拔高了一个层次。在具有一定影响力之后,《SHOES MASTER》依旧坚持冷眼与客观的写作切入点。没有了“权威”媒体的煽动性的观点,国际球鞋市场上的爆款譬如Air JORDAN和YEEZY甚至当下卷土重来的DUNK绝大部分读者群体也会循着理性入手。

Via L.DOPE

遗憾的是《Sneaker Tokyo》恢复出版的时间一直在待定…

Via Pinterest

在《SHOES MASTER》之外,年刊《OUT OF STOCK SNEAKERS》同样是日本高阶球鞋玩家们每年翘首期盼的刊物,这种在内容上深度挖掘的纸质杂志阅读时带来的满足感丝毫不亚于一双全新球鞋的开箱。

Via Pinterest

“本土”

Via grailed

日本的球鞋市场甚至整个鞋履市场在全球范围内都算是十分特殊的存在,除了掌握在极少数欧洲家族式作坊中的顶级天价正装鞋之外,任何形态的鞋履在日本市场都可以找到,值得玩味的是日本本土的鞋履品牌有着很强的“领地意识”,民族性的驱使下将来自世界各地的鞋履解构重组并融入焕然一新的细节,比如visvim复古鞋履中常见的TPU,Hender Scheme以植鞣革物料手工打造的Manual Industrial Products系列都可以理解为本土化的体现。

Hender Scheme主理人Ryo Kashiwazaki / Via Grailed

其实从Hender Scheme在日本的走红也能看出球鞋爱好者们依旧很多,对于球鞋的热情也从未消退,但是仅仅换个配色就重新发售的套路已经难以满足一部分玩家了,用更高级别的物料重新诠释带来的近乎客质一般的体验和着用后的经年变化亦更契合日本的审美习惯。

Via Grailed

而在日本发达的制鞋业之下,近年来崛起的REPRODUCTION OF FOUND,foot the coacher,TOMO & Co等等诸多小众品牌也占据了日本本土球鞋爱好者们的欲望清单一大部分,这还不包括Nike Concept Japan,Converse Japan以及TOKYO DESIGN STUDIO New Balance这三大日本地区限定,这三个产品线其中的每一个都能拿出一篇文章的篇幅来说。

Via Limited Run

当下的全球DUNK热潮亦跟日本限定的“Dunk co.jp”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Dunk co.jp” / Via Reddit

不得不说,大家远远低估了本土选货球鞋店铺对于消费趋势的影响。成军20余年的atoms贯穿了日本整个“后球鞋热潮”,这种在选货品味上出类拔萃的线下实体球鞋选货店可以直观的让消费者们垂直体验“球鞋文化”这种听起来很飘渺的小众文化范畴,尤其是对于当下利用社交媒体获取资讯的盲目跟风群体而言,切身的体验会让不同的消费群体都理性起来。毕竟仅是atoms时下就拥有30余家门店,辐射广度可想而知。

Via kenlu

Via latin-american

Atoms只是其中代表,运营成功的还有镰本胜茂主理的SKIT,mita sneakers,A+S,GETTRY,Worm Tokyo等等数十家各有特色的球鞋选货店。这些店铺共同赋予了“球鞋文化”区别于盲目消费主义且眼见为实的属性,让“交流”大于“倒卖”,尤其是在大家已经囿于社交媒体的当下。

Via timeout

SKIT主理人镰本胜茂 / Via timeout

“多元”

日本知名二手球鞋店铺SOMA / Via Google

审美上的多元化,换言之就是日本的大部分球鞋消费者,理解球鞋只是穿着体系的附属品而非带有社交属性的重头戏,明白自己想要什么,清楚怎样廓形风格的球鞋更契合平时的穿搭主题。同时对于球鞋在二级市场溢价表现的很佛系。

但这个“多元化”是需要靠时间与视野来沉淀的,研读过的杂志,踏足过的店铺每一步都算数,知名二手球鞋店铺SOMA的存在就是最佳佐证。

Via Google

经过了短暂的疯狂之后,国内球鞋市场的泡沫已经处在物极必反的破灭边缘,不去评判泡沫幻灭后的利与弊,只是想说一面面高溢价球鞋堆砌的鞋墙并不能证明消费力之外的任何东西,不被铺天盖地的快节奏讯息和盲目跟风的消费观念所裹挟,挖掘并累积属于自己的精神世界似乎才是每个球鞋玩家的归途。

最新评论

  1. 石三成 says: V1

    球鞋就是青春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