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家杜蒙:用玻璃串联起来的时光印记

2022年09月01日 阅读 88524
关注


对很多人来说玻璃是再普通不过的日用品,但杜蒙却相信用它也可以做出很棒的艺术品。叙事性的表现手法,细腻的人物造型,荒诞色彩的场景化、情节化的作品叙述,又充满对新领域的探索和突破,在“半路出家”的杜蒙手下,脆弱敏感质的玻璃成为了一种艺术材料语言,完成了这个不善言谈女孩最坚固、最有力的表达,重新与生活连接,与世界对话。

01
关于杜蒙


玻璃艺术家
2008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视觉传达专业;
2010年被美国罗切斯特理工学院玻璃专业录取,成为该专业硕士学位第一位中国留学生;
2016年《高地回声》为杜蒙拿下日本金泽国际玻璃艺术大赏优秀奖,这次获奖帮助杜蒙正视自己作为一个艺术家的身份;
2018年荣获第47届国际玻璃艺术大会新锐艺术家(意大利威尼斯),打破此前几十年间无中国人获颁的纪录。

重新出发

2008年正逢毕业之际的杜蒙,偶然间在美国旧金山迪阳美术馆看到了玻璃艺术家戴尔·奇胡利的回顾展。那些充满奇幻色彩和造型的作品与光影、空间结合让杜蒙感受到强烈的冲击力和美感,也让她意识到玻璃不仅是制作日常用品的材料,更是蕴藏无限表达力和可能性的艺术媒介,也是在那时候她产生了学习玻璃艺术的想法。

02
让玻璃来替我说话

玻璃艺术不像平面设计,工艺是这门艺术的基础或者说是创作本身。制作玻璃最常用的技术是铸造和吹制,铸造类似陶瓷的制作过程,需要将融化的玻璃液体注入到石膏模具中,然后冷却、硬化和成型;吹制则需要制作者手持一根长约1.5米的空心铁管,用铁管一端从熔炉中蘸取玻璃液(挑料),制作者在另一端用嘴吹,这个过程非常非常短,只有具备丰富的实操经验,才能把控好。

与在美国同期学习的同学相比,他们大多都经过4年本科的基础学习,杜蒙却是半路转行而来一切都需要从头学起。制作玻璃的窑炉和烧制工具都有几百甚至上千度的高温,一个不小心就是一道疤,受伤是常事。再加上专业术语方面的语言障碍导致她跟不上老师的节奏,以及自己的不善言辞,这种状态促使她把想说的话转化成视觉语言,“让作品来替我说话。”

《消逝》
2011,玻璃,综合材料

在第一学年的期末,杜蒙试着做了一组人像,垂眼安静的样子像是将自己关进了小小世界。那个时候的杜蒙便是这种状态,因为有语言的屏障,技术也不怎么好,就不太爱说话。

制作时的经验不足,导致玻璃降温太快,小人的身上有很多凹陷的地方。后来她在校园的角落里找到了这样的小干花,用蜡和玻璃在它的外表进行了加固,然后把花瓣一片片取下来,补到了人像的疤痕上。整个制作过程对杜蒙来说非常治愈,仿佛是用自己的方式抚平了伤口。这个作品很大程度上是杜蒙对自己的一种正视和激励,那是杜蒙当时的状态,虽然敏感脆弱却蕴含着希望。

《晓》
2013,玻璃,综合材料,茶

作为土生土长的北京女孩,美国求学这几年是她离家最长的一段时间。临近毕业时,特别想家的杜蒙将自己从小到大对北京的记忆,在房檐下低飞的燕子,童年的小白鞋……融入到玻璃之中,完成了《晓》、《白》等系列作品。

创作这一系列时杜蒙使用了粉烧的技艺,并在烧好之后,用茶做了染色。粉烧的玻璃中间其实有很多小气孔,它可以吸收水分再慢慢释放,就形成了茶渍的痕迹,这似乎是远在他乡的杜蒙对家的思念。

《一日》
2013,玻璃,茶,石粉土

一日,是时间单位,每当我们回看“每一天”时,都可以感受到自己生命的变化。在杜蒙手下,她用玻璃完成了对自己留学5年多时间的记录,3年时间,5个人像,第一樽人像基本上是它原本的样貌,只是脚步微微冒出一个小芽。

枝芽渐渐蔓延4个人像,到最后一樽人像时它的外形已经融化,取而代之的是新生出的枝条。在杜蒙看来,这些枝条便象征着她5年间的变化,一直包容着她,陪她一起成长。

《你是否读出我的世界》
2017,玻璃,综合材料

2017年~2019年,杜蒙曾两次前往日本爱知县做驻留教学,这一时期她一直在思考如何将吹制元素融入到作品中,多次实验尝试后她发现玻璃表面的褶皱与人的皮肤肌理很像。于是,她试着用玻璃制作了一系列两两相连的人像,并结合了许多花花草草等人造元素,透过透明的“皮肤”,我们好像能看见小人脑子里的所思所想。

那段时期的杜蒙其实也是非常别扭和纠结的状态,迷茫中的她总是怀疑自己从生活到工作等方方面面的选择,而当她完成这个系列作品时,也找到了一种自我内心世界的平衡。

《只言片语》
2017,玻璃,综合材料

2017年的冬天,杜蒙将目光重新聚焦回自己家乡,在嘈杂的城市人潮中,一个个普通人就像是一只只小鸟,每一个个体都非常美丽,她在透明的充满气泡的玻璃球上,加了许多羽毛,创作出这件作品,以此记录每一个个体的独特生命之美。

《从前有一个故事……》
2017,玻璃,综合材料

小手里握着一颗有光泽的假珍珠又或是一株假草,这是一个特别魔幻的场面。透明的“皮肤”,让被分隔的内在与外在世界相互映衬。拟人的呈现,让玻璃更像是肢体的一部分。不同的角色,不同的参与状态,让它们在故事中演绎着属于自己的段落,也同时延伸着未知的篇章。

这件作品是杜蒙那段迷茫时期的内心写照,在那种状态下,总得抓住点儿什么,哪怕只是一株假草……

《信》
2019,玻璃,铜箔

这一年杜蒙和好朋友分别经历了家人的离去,不善言辞的她不知道该如何将安慰朋友的话说出口,于是便有了《信》这件作品。

她将镜子和平板玻璃结合在一起,每个镜面上都刻了一句话,都是信件通用的开头语或结尾语。后来,她将作品带到纽约。被放置于空间中的作品在自然光的环境下,这一句句问候悬浮在空间里,让人感到宁静。

《页与叶之间》
2020,玻璃,茶,银箔,综合材料

戴着尖帽安静读书的女孩,胸前有一片不经意生长出来的树叶,提醒在纷扰的世界里不忘铭记沉思和阅读的力量;从少女头里抽象生长出的植物玻璃球,像是像是来自人类以外的精灵世界,与自然共生……

杜蒙将视角逐渐从自身投向他人与社会,她试图选取和过滤那些流动的、鲜活的素材,寻求主观情感与事物本质的高度契合。在风格多变的作品背后,杜蒙在玻璃艺术和生活基础上诞生出多元化创作理念。

03
传统材料
进入现代审美和生活


《落》
2019,玻璃,旧物

从两河时代起,玻璃艺术一路绵延发展出古埃及玻璃釉、罗马彩绘玻璃、伊斯兰釉彩玻璃、威尼斯水晶玻璃等丰富的玻璃工艺。直至20世纪,伴随着三次玻璃技术革新,玻璃艺术迎来新生,多材料、多工艺以及多风格的玻璃制品不仅焕新了玻璃艺术,其与现代设计的融合也让玻璃走进家家户户。

如今全球的玻璃制作工艺变得更为丰富,材质的特性也得到充分延展,但国人对于“玻璃”的认识依然只停留在“实用性材料”上,在杜蒙看来,以技术和审美为起点,让人们重新发现玻璃的艺术性,或将探索出一种“闪闪发光的”新生活审美形态。





《拥抱》《烬》
2019,玻璃,织物,旧物

TRENDSHOME:目前,国内玻璃艺术的最大挑战是?
杜蒙:我觉得目前国内玻璃专业的创作现状对于独立艺术家来说还是挺艰难的。首先材料本身的选择不那么丰富,再加上制作场地也十分受限,而玻璃的制作又很依赖于专业的设备和工作室条件,所以对于刚从艺术学院毕业的学生或青年艺术家来说,能保持持续的创作状态就是很大的挑战了~
TRENDSHOME:作为一种传统材料,当下的玻璃创作该如何激发人的基本感知,并创造新的空间体验?
杜蒙:玻璃具有很多独特的质感。它对于光影的捕捉,可以让人们在一个空间中(不一定是宏观空间)最大程度地感受光的微妙变化,单从这一点来讲,就足以唤起人们与自然相连的感受了。
TRENDSHOME:想用玻璃做一件怎样的跨界作品?
杜蒙:椅子。我觉得家里的椅子是与房子主人关系最亲密的物品,它们就像家庭成员一样,每一把椅子都有自己的个性,和生活留下的痕迹。相较于大件家具,椅子又可以很灵活的在房间里挪动,出现在各种生活场景中。
TRENDSHOME:当下创作的重点是?
杜蒙:最近在准备接下来个展的作品:尝试着用回收玻璃瓶作为原材料做作品,整个过程很像是做实验。因为每个瓶子的原料都不一样,重新烧出来的玻璃质地会有很多难以预料的肌理效果,非常有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