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神北克读了一篇关于鸟山明的报道,得知他在 27 岁时就靠着「七龙珠」和「阿拉蕾」拿下 5 亿日元的版权收入。很理想化地认为:画漫画是个可以自由创作、拥有很多读者,还可以赚大钱的工作。
随后他移民到了加拿大,某天在温哥华的公园里,拜师了两位中国某美院的高材生,却发现不是那么回事。他们在公园里做着街头画家,一张画卖 7、8 块美金。
在那之后快 20 年的今年,由他原创的历史写实战争漫画「国魂」,在持续连载了 6 年后,最终完结。作品里共有 156 场还原场景、283 名具名角色,涉及 8 种语言,故事横跨 3 个国家。
最近,他在上海的公司里和员工们创作新的漫画,而去年确定可以回血的一些案子,都因为疫情延后了。自己的事继续做,别人的事只能等,一整年基本上颗粒无收。
“可能很多人都觉得,漫画就是自己在家里画,然后上传给大家看一看,再收点钱。但事情没有这么简单,到哪里都有江湖,都有是非的。”
1978 年,神北克出生在中国台湾。小时候,饼干零食包装袋里会有院线电影衍生的画册,类似大陆地区的小人书。当时小朋友们还会冲着四格漫画,订一份「国语日报」,这算是他最早和漫画的联系。
50、60 年代开始刊载的「诸葛四郎」、「老夫子」是神北克父母辈的读物,他当时也看不懂,但只要有图案,都乐意翻一翻。等到真正能看得懂的,和大多同龄人差不离的就是「七龙珠」那些日漫了。
1989 年,台湾东立出版社创刊了周刊漫画杂志,「少年快报」,其实是日本「周刊少年 Jump」的盗版。但信息有限的情况下,大家还是会人手一本,要是没跟上最新一期,就会和朋友圈脱节。
“在那个年代,虽然没有那么多选择,但漫画很好买到。书店、学校门口的玩具店都有得卖,大部分是盗版的。那时候,整体对书籍基本没什么管制,不会限制哪些大人可以看,小孩不能看。”
专门的漫画书店随着出现。押一张学生证,想租多少本都可以,整天泡在书店里也没问题。按神北克的说法,那种过程就是在寻宝。
就像美国黑人小孩都梦想着做歌手一样,当时的台湾孩子都想做漫画家。那个年代,台湾没有正式的漫画教学,没有专门的人来教,大家只能从书里了解画漫画的工具,然后拿起纸笔就画,再投稿到杂志社。
“画漫画在我们那个年代是很高级的职业,因为它的材料很贵。那时候,我们一个星期的零用钱才几十块台币,但一张网点纸就要几百块台币。所以我们就用水性笔在普通印刷纸上画手稿,什么规格啊设备啊,都不清楚。”
国中一年级,「轩辕剑」推出。神北克根据这款电脑游戏,画了一组仙侠故事的漫画,寄给了杂志社。有没有寄到并不确定,但直到他移民加拿大之前,都没有回音。
20 世纪 90 年代初,到了加拿大的神北克,基本断了和漫画的联系。
“他们的漫画环境跟亚洲不太一样,漫画在那边更像收藏品,大多都是单行本,而这些东西都是被几家漫画公司垄断,很难看到个人作品。所以在那段时间里,漫画对我来说是空白。”
高中的时候,他还会被派去社区帮忙画海报,而在考入大学后,基本就和漫画绝缘了。他选了和画画离得更远的「商业」,只因为门槛低,有课才去学校,基本没有团体活动,赶紧读完就行。和神北克聊天,最直接的感受就是:他是个对金钱很敏锐的创作者。这无疑还是有着专业影响的。
从高中到大学,他持续在投机创业,帮同学订外卖、包办学校舞会的票务… 2000 年左右,他开始往返温哥华和台湾之间后,还开过贸易公司,组过演艺经纪公司,办过选拔赛…“那个时候会和台湾演艺圈接触得多,能和明星接触好像很开心,但有人的地方就有是非啊,何况还是娱乐圈。经纪公司最后没做好,也没有做出很有代表性的作品,总之就是不欢而散。”
那段时间,他的心里一直不踏实,尤其当别人问到职业的时候,他都觉得不太正经。也是在 2000 年左右,那时候网络小说并没有什么苗头,他写了一部小说「正心皇帝」,被台湾某出版社邀请出版。在那之后,他创作了 4 部小说。没赚什么钱,但可以以「作家」来自我介绍,心里踏实。也就是在那时候,他找回了那个「想当漫画家」的念头。
2006 年,他从温哥华回到中国。当时在台湾、深圳、上海之间选落脚地。那时候的台湾市场正在萎缩阶段,深圳也更多停留在技术层面。反倒是上海让他很容易想起台北,有规矩可循,不用走谁的门路、拜谁的码头。
很快,他开始着手在上海组建一个团队,期间的人来来去去,直到 5 年后才完全敲定下来。
“我回中国就是为了做漫画,这个事情我从第一天坚持到现在。中途因为没赚到什么钱,听信了别人去投资什么的,结果钱都烧里面了。”
接着他们花了 3 年时间创作「国魂」,完全不闻窗外事,也不和任何漫画界的人接触。好像实现了神北克想要的「不做和人有关系的生意」。但没想到,「国魂」在 2014 年开始发布连载后,就引起了争论。
“自从「国魂」上线后,我被网络暴力了 6 年”,神北克在电话那头有点自嘲地说。
还在加拿大的时候,神北克接触得多的华语电视剧都集中在历史正剧,「水浒传」、「雍正王朝」、「汉武大帝」这类,清宫戏也在慢慢走红。再考虑到日本有「浪客剑心」这样描述江户幕府灭亡的漫画,但中国没有。市场空间加上自身兴趣,做历史题材的爱国主义漫画,神北克觉得肯定没问题。
「国魂」以清朝末年的历史事件为蓝本,采用了群像剧的故事模式,来还原了那个青黄不接的丧权辱国的年代。它并不是一段架空的故事。为了更接近历史,每个人物都用原有的语言来表达,包括广东话、普通话、英语、法语…就算成立了公司,做了老板,手下有了专门负责线稿、色彩的员工,神北克还是会放六成的时间在制作上,包括编剧、分镜、改稿。他对「国魂」的要求,相当于教科书考古等级。
而这部漫画最初叫「国奴」,取自于内容中一段军人的对话,「当爱国爱到没有自己的时候,我们都成为了国奴。」这个名字引发了资方的质疑,后改为「国魂」。但这并没有削弱漫画上线后的争议。
“漫画做出来以后,我正准备接受大喝彩的时候,却被骂得狗血淋头。大家骂我追思清朝、外族。很多人甚至都没读内容,就看了海报上是有辫子的清朝人,就开始骂我。当时真的很委屈。”
放在过去,读者骂作者的成本是很高的,要写信到出版社才能被传达。而在互联网时代,骂一个人只是打几个字再按发送键的事。这持续了 6 年的争议,神北克基本没让其他员工接触。他一个人被骂就好。
“认为网络资讯是不用钱的东西,从而对网络上的创作者变得不尊重,每个人都可以随意去批评、糟蹋一个人的创作,最后还不付钱。这是全世界的读者都在犯一个毛病。”
但在不间断的争议中,这部「国魂」还是在今年 6 月完结了。大部分读者回归理性,评价它是一部「对历史百分百尊重的作品」。也有人说,这才是国漫。
但抛去中国故事外,这部漫画各取了传统意义上的港漫、美漫、日漫的不同风格,仅从漫画体系上,它除了「神北克」的属性外,不属于任何一种风格。
“我认为漫画就是所属漫画家自己的风格,用国家、地区来定义漫画,难免会狭隘。大家容易那样定义,只是看到了那个国家的代表作品,而在那之外有很多风格的作品,仍然是这个国家、地区的漫画。”但这种划分机制正在深入人心,在神北克看来并不见得是件好事。
互联网时代之前,纸媒的门槛很高,能力没达到就上不了杂志,所以大部分的创作都处在良性生态。出版社喜欢,读者也买单,因此也推出了很多优秀的漫画作者。而进入到网络时代后,有大量资本注入,平台相应开始需要大量内容来充实。内容开始爆炸式生产,生态却颠倒了。
“2014 年左右,我还开玩笑说,只要能拿笔画个圈圈,都可以做个漫画家。但这种热闹之下是有很明显的恶性循环的,内容和作者都在变得被动,都在被要求成为什么样的创作者。一个漫画家不再既是制作人、导演又是编剧,而沦为了画手。”而这种类似在温哥华认识的街头画家的情景,神北克不愿再看到。
文_德克斯特|图_网络
第一次听说,回头去看看
神北克是我喜欢了多年的漫画家,从国奴,到穿越效应,鹅毛笔到第六天魔王。部部都是独特,大胆的作品。真的非常了不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