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尔、世涛、波特、皮尔森…5分钟进阶精酿十级玩家!

2022年08月21日 阅读 111457
关注

说实话,现在年轻人最爱的,还得是精酿啤酒。

与入门门槛相对更高的烈酒相比,精酿啤酒喝起来比较轻松,也更适用于社交场景;更重要的一点是,它的风味更多样、层次更分明,比“大绿棒子”的x格高了不只一点儿。

对于下班没事爱去精酿酒馆来一口的朋友来说,只消一眼就能分辨出工业啤酒和精酿啤酒的区别,但能实际讲清楚“精酿到底是个啥”这问题的,恐怕不在多数。

所以,本期我就和大家聊聊精酿啤酒这个“当红炸子鸡”,讲一讲故事、夹带点干货,走一个深入浅出路线,建议大家边喝边看。

不想看历史故事,只想看硬核干货的朋友,也可以拉到文章最后一节,我整理了常见的一些啤酒种类(世涛、IPA、波特...)供大家参考,下回再看到精酿店黑板上写满的粉笔字,就不会选择恐惧了。

不是新潮货,而是老祖宗的饮料:
“精酿”啤酒的发明与雏形

所谓精酿啤酒(Craft Beer),用简单的话来解释就是小型酿酒企业以较小规模精心生产的啤酒,比起工业啤酒,精酿啤酒的风味更浓郁、风格更多变,着重强调品质,适合仔细品尝。

不过,我们今天所谓的小批量“精酿”生产,在啤酒发明后的几千年时间内才是啤酒生产的主流方式,因为在工业革命前压根就没有工业大生产的概念,啤酒基本上是家庭式作坊手工生产、自产自销的,仅有少部分盈余参与贸易。

也就是说,烧烤摊上踩箱喝的“大绿棒子”,那是工业革命之后才有的,历史不过短短几百年,也就是说论辈分,大绿棒子得叫“精酿”啤酒一声爹。

要说起来,啤酒的历史实在是太太太长了,考古学家在7000年前的美索不达米亚陶罐里发现了啤酒的踪迹;最新的考古证据也表明,咱们中国人在公元1世纪的时候也有使用薏仁、大麦和黍(小米)酿造的“啤酒”。


石板上的楔形文字说明啤酒曾作为工资付给工人

中国境内出土的带有啤酒残留的陶罐残片

这当然不太可能是两个文明间发生了交流的结果,而是因为每个温度湿度适宜的地方空气中都含有一定量的酵母菌,很可能先民们在生产生活中意外掌握了糖化发酵谷物的早期技术,并开始制造现代啤酒的雏形,这是欧亚和北非种植文明几乎都会存在的美丽“巧合”。

美索不达米亚平原上的苏美尔人酿造出来的啤酒可能是现今公认的、最接近现代啤酒的,只不过由于缺乏滤材,这些啤酒通常是没过滤过的,形态有点类似于我们吃的醪糟,呈稀粥状。

只不过,米醪糟是酸甜适口的,早期的啤酒渣却会有些发苦,所以苏美尔人想了个招——用芦苇做的吸管喝。


出土古巴比伦滚筒印章

也正因为早期的啤酒发酵不完全,保留了一些糖分,所以既可以让人们享受酒精带来的欣快感,又可以在重体力工作时提供一些能量,是可以及时补充体力的“液体面包”,对古埃及、古希腊和古巴比伦文明具有非同寻常的意义。

写《俄狄浦斯王》的希腊剧作家索福克利斯甚至认为,希腊人的“健康饮食搭配”应当有蔬菜、肉类、面包和啤酒,缺一不可。

虽然后来的罗马人认为喝葡萄酒才是上流,但是毕竟葡萄酒的原料是水果,种植地区受限、储存运输不易,所以葡萄酒并不是所有人都负担得起的饮料,更不可能取代啤酒的地位,所以一直到中世纪,啤酒都非常受平头百姓欢迎。

啤酒更对宗教影响深远,因为中世纪的很多欧洲修道院的僧侣会通过酿造啤酒的方式贴补修道院的日常支出,以及给穷苦人民布施,而这也是我们后来常见到的“修道院啤酒”的来历。


《酒窖里的僧侣》by Joseph Haier

写到这儿要提醒一下各位,上文提到的所有“啤酒”和今天的啤酒喝起来估计不是一个味儿,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早期的很多啤酒是不加啤酒花的,酒花的应用要比啤酒发明晚多了。

“麦芽酒”与啤酒之争:
加不加酒花,这是个问题

啤酒花其实不是一种“花”,它的学名叫做蛇麻,用于酿酒的部分是它的花序,由于不同种类的啤酒花可以产生截然不同的味道,也是现代精酿啤酒风味五花八门的“秘诀”之一。

虽然我们现在默认所有啤酒里头都有酒花,但是中世纪早期的啤酒只使用水和麦芽自然发酵,后来随着酿造工艺的发展,人们会尝试着往啤酒里扔一些香料、草药,以起到让啤酒更好喝,或者是延长保质期的作用。

我猜想啤酒花就是这么被发现的,在公元9世纪的时候已经有少部分僧侣和酿酒师开始使用啤酒花参与啤酒酿造了,比如查理曼大帝的表弟、欧洲中世纪著名僧侣圣阿德拉德(Saint Adalard of Corbie)就经常在他的啤酒产品里使用酒花来调味。

但是酒花彼时并未流行起来,因为它遇到了一个强劲有力的对手,叫做格鲁特(Gruit)。

这个格鲁特其实就是类似草本偏方一样的东西,每个地方的配方都有点不一样,大概是把常春藤、石楠花和艾蒿这些有香味的草本混在一起的一个草药包。

其实,格鲁特论起性价比和实用性来讲是全方位被酒花吊打的“落后产品”——它既昂贵、防腐效果也没有酒花好,但是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它都比酒花运用的更广泛。

这是因为,11世纪时,神圣罗马帝国皇帝亨利四世为了收买各地的神职人员,给予了他们独家生产、销售格鲁特的权力,还规定每个教区内的酿酒商只能购买该教区的格鲁特酿酒,不然就会受到处罚。

这种垄断一石二鸟,一来对格鲁特的独家生产销售权牢牢控制在当地教会的手里,这就意味着无论卖多高的价钱,酿酒商也只能认栽,实则是一种变相征税行为;此外教会也可以通过每家酿酒商购买的格鲁特数量对产量了如指掌,真的可以说是机关算尽的卑鄙行为。

不过好在神圣罗马帝国对于格鲁特的实际控制并没持续多久,酒花的运用还是在欧洲广泛流传开,尤其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和早期资本主义萌芽,家庭式啤酒手工作坊在德国慢慢变成十人左右的小工坊,产量也随之增加,为了啤酒的方便出口和保存,加入防腐效果卓群的啤酒花非常有必要。

加酒花酿啤酒之风很快在15世纪的时候吹遍了整个欧洲,不过“老顽固”英格兰除外。

当时的英国人把没加酒花的啤酒叫做艾尔(Ale),把加了酒花的啤酒叫做Beer,觉得加酒花的啤酒是荷兰人卖给他们的垃圾货,喝完不仅发胖还有害健康,所以当时很多英国酿酒商还特意在自己的产品上注明“无添加”。

不过这种固执也没持续多久,很快英国人也接受了加酒花的啤酒,就连艾尔一词的含义也变了,也可以用来指加了酒花的啤酒。

顺带一提,这段啤酒历史上的小插曲也为现在的精酿厂商提供了一些灵感:

由于现在有冷链,交通运输也更便捷,有些精酿酒厂也会将酒花替换为中世纪的格鲁特,或者干脆不放酒花,以期复兴啤酒的“古早风味”。

当然,好不好喝那就另说了。

精酿啤酒革命:
再一次拥抱风味、创造力和可能性

工业革命之后的事儿估计也不用我多说了,自从比重计、鼓式烘焙机等现代化设备发明之后,酿酒商得以用更科学的方式来生产他们的啤酒产品,成品更稳定,同时价格也很实惠,让啤酒真正跻身于现代社会的“快销品”行列。

但是,这些巨型啤酒企业崛起的同时,也挤占了很多小型酿酒工坊的生存空间,以当时的最大啤酒消费国——美国为例,19世纪的最后二三十年里,该国啤酒产量创下历史新高,但是企业数量却较之前减少了一半。

在广告业的狂轰滥炸下,消费者也更倾向于认可、购买花大价钱打广告的大品牌啤酒,对于小企业来说更是雪上加霜。

更别提美国1920年开始的令人哭笑不得的禁酒令,干脆把家庭式酿酒给全面禁止了,导致家庭酿酒变成了一项完全的地下活动;就算十三年后,禁酒令以失败告终,家酿禁令也依旧没有得到废除,导致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几乎在欧美市场上看不到小酿酒商出品的啤酒。

标准化生产的工业啤酒大家都喝过,中规中矩,但是品牌之间的差异并不大,缺乏特色和惊喜,比起工业时代之前的小批量产品没意思多了,所以小规模啤酒酿造的衰落也引发了很多啤酒爱好者的不满。

这些啤酒爱好者里边就有一位美国富二代弗里茨·梅塔格(Frederick Louis "Fritz" Maytag III),他的家族拥有美国当时有名的家电企业,可以说让他衣食无忧;不过他显然对卖洗衣机没什么兴趣,反而痴迷于啤酒酿造,尤其钟爱于一家又小又破的啤酒厂——Anchor Steam Beer。

这家建立于1896年的酿酒厂身世坎坷,既遭地震火灾之类天灾,又遇到禁酒令、大公司挤兑之类的人祸,可以说一直在倒闭的边缘疯狂试探,到1965年基本上已经濒临破产。

但是弗里茨偏偏就相中了这家酒厂,以“扩大业务范围”为理由买下了它,并发现了Anchor的诸多问题。

虽然毕业于斯坦福大学,但名校并没教弗里茨如何酿造啤酒,所以他从头开始埋头苦学酿造工艺,并成功把Anchor打造成了世界上第一家现代小型啤酒厂(Microbrewery)。

与大型啤酒企业推崇的淡色拉格啤酒相比,Anchor的特色在于定期小批量地生产传统且已经式微的啤酒种类,譬如波特啤酒(Porter)、大麦酒(Barleywine)等,很受消费者欢迎。

Anchor的成功在全国范围内引起了一波建造小型酿酒厂的热潮,其中就有后来被称作“第一家真正意义上的精酿酒厂”的New Albion。

New Albion的创始人杰克·麦考利夫(Jack McAuliffe)曾任职于美国海军,在苏格兰驻扎的短暂经历让他对当地一些酒吧自酿的啤酒印象深刻,加上受到Anchor成功经历的鼓舞,回到美国的他也想自己开一家不一样的啤酒厂。

但是杰克显然只把所有产品研发的重心放在了品质和风味上,而忽略了成本控制,所以New Albion只开了几年就倒闭了,不过它的产品品质一定程度上为后来的追随者树立了标杆。

同时期,在大洋彼岸的英国,一群反对啤酒工业化大生产的爱好者也发起了名为“真麦啤酒”(CAMRA,Campaign For Real Ale)的运动,旨在抨击英国啤酒业日益同质化的现象、以及非传统的酿造环节(譬如给啤酒充气)的加入。

这一波席卷西方国家的精酿啤酒浪潮中,还有一位著名的啤酒及威士忌作家不断致力于教育啤酒消费者,就是那位和流行巨星撞名的迈克尔·杰克逊(Micheal Jackson)。

他笔耕不辍,著作一路畅销,其中还包括那本颇负盛名的《世界啤酒指南》(The World Guide to Beers),帮助人们了解繁多的啤酒品类的同时,也让消费者重新审视了啤酒的定位。

最终,迫于多方压力,1978年的时任美国总统吉米·卡特(Jimmy Carter)签署了H.R.1337号法案,在联邦一级将家酿合法化,结束了美国家酿啤酒长达半个多世纪的“地下活动史”。

在更优质的大环境的影响下,精酿啤酒业在21世纪初已然成为了非常成熟的产业,在全球范围内都拥有相当数量的拥趸,光是在美国,去年底啤酒酒厂的总数就达到了惊人的9247家,其中绝大部分都是小型精酿酿酒厂;据预计,到2028年,全球精酿啤酒产业规模将达到2107.8亿美元之多。

有人可能会问,逆风翻盘的精酿啤酒,是遇上了好时候吗?

我想说,其实它只是再次拥抱了传统的风味、创造力和可能性而已。

附:常见啤酒类型

- 艾尔 -
Ale

这是最古老的啤酒风格,制作过程中通常在较短的时间内进行恒温发酵,因此很受家庭酿造者的欢迎。它采用“顶端发酵”方式,顾名思义就是酵母在液体的上层进行发酵。

- 拉格 -
Lager

是一种较新的啤酒,但是市场占有率非常可观,与艾尔啤酒有两个主要区别:

第一,拉格需要在低温下长时间发酵;第二,拉格依靠底部发酵的酵母,沉入发酵罐的底部来发挥作用。

- 波特 -
Porter

一种深色啤酒,以其深黑色和烤麦芽的香气和香气而闻名,由于英国码头工人很爱喝所以得名。

- 世涛 -
Stout

和波特很接近的一种深色啤酒,和波特的区别在于,它味道不如波特酒甜,而且通常带有苦咖啡味,这种咖啡味来自添加到麦芽汁中的未发芽的烤大麦。

- 金色艾尔 -
Blonde Ale

如名字所言,金色艾尔是一种酒体清澈、颜色较淡的艾尔啤酒,口感脆爽微苦,酒花味不重,很适合夏天饮用。

- 棕色艾尔 -
Brown Ale

棕色艾尔的颜色从琥珀色到棕色不等,带有巧克力、焦糖、柑橘或坚果的味道。

- 淡色艾尔 -
Pale Ale

单纯说淡色艾尔一般指英式的淡色艾尔啤酒,酒体呈铜色,果香四溢,但也足够强烈,适合搭配辛辣食物。

- 印度淡色艾尔 -
Indian Pale Ale

IPA是英式淡色艾尔的一个变体,由于传统的淡色艾尔不耐长途运输,所以IPA比传统的淡色艾尔加入了更多的酒花以便保鲜,水手们在前往印度的航程中可以一直饮用,因此得名。

*APA:美式淡色艾尔,是精酿潮里一些美国酿酒厂对自家生产的兼具英式和印度淡色艾尔特色的艾尔啤酒的定义。

- 小麦啤酒 -
Wheat Beer

小麦啤酒是一种易于饮用、清淡的啤酒,以其柔软、顺滑的风味和朦胧的酒体而闻名。它的味道往往像香料或柑橘,市场上比较常见的有德式、比利时式和美式等类型。

- 皮尔森 -
Pilsner

一种酒花苦味更重的拉格啤酒,以它的酿造工艺命名,酒液呈漂亮的金黄色。

- 酸啤酒 -
Sour Beer

近年来流行的一种古老风格的啤酒,特点在于酿造过程中会故意引入一些空气中的野生酵母以获得额外的酸度,也有通过加入水果等方式增酸的。古斯(Gose)、兰比克(Lambic)都属于酸啤酒。

最新评论

  1. 27 Oz. says: V2

    好文章啊,科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