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人很随和的,随便聊。”
“他执行力强,又勤奋,的确该他成功。”
身边的人对袁清波的评价颇高,人好、业务精湛,即便是后面跟着“但是”,可细细琢磨也是在变着花样式儿地夸他有能力。
“人是个好人,但也是个急脾气,而且他手底下的人跟他一样。招聘真是门学问。”
“我从他身上算是明白了什么叫能量场爆棚,从不知道啥叫拖延症,一般人可受不了。”
“电影通缉令”的前身是“烂片通缉令”,因此很多人称呼袁清波为“烂总”,也有很多人叫他“Tony”。他觉得哪个名字都好,“无所谓嘛,就是个代号。”
袁清波在望京的一家共享办公空间租了工位和办公室,他认识不少同样在这里工作的自媒体人,“每月只需要交笔钱,水电网络等等都有人负责,挺方便的”。采访当天,公司的前台位置坐着两名身材魁梧的男士。袁清波先在门口的咖啡店买了咖啡,然后转了几个弯就走到了他的办公室。办公室的空间不算大,也还算是整洁,进来后他就坐在电脑椅上与同事一起谈论近期电影业的股票行情和最新动态,感慨当下的电影市场“真是门玄学,押宝全凭运气”。采访正式开始后,袁清波拿出了一支笔和一个小本子走向预约好的会议室,看得出有认真准备。
2011-2014年,是微博生态最好的时代
2009年8月28日,袁清波在深圳注册了自己的第一个微博账号。那时候微博还处于内测阶段,大家都很盲目,不知道应该做些什么。他也只是随便发一些内容,出去吃饭拍张照片、看完电影写两句影评。后来,玩微博的人渐渐地多了起来,有人转发,有人评论,袁清波才把这里当做继大学论坛和贴吧之外,他的一个新“表达出口”。
虽然袁清波所学的专业是土木工程,但身为一个理科男并不妨碍他热爱电影和写作。他的文风犀利,敢于表达,因此受到了不少关注。持有不同观点的人在他的微博下留言辩驳,他再回复去争论,你一言,我一语,不是无谓的骂战,而是认真理性地在探论问题。
“这种感觉非常好,气氛特别和谐。”换做是现在的袁清波,他说自己不会这么写,也不会这么做,“以前年少轻狂,不懂得有什么不妥,自己爽了就行。跟我同龄的人他们没有表达,比我年纪大的人不想表达,我在当时还算是挺难能可贵的。可能这就是我的幸运之处吧。”
袁清波认为2011-2014年是微博生态最好的时代。没有等量级的竞争对手,一切朝气蓬勃,几乎所有的事情都可以在微博上发声。2014年之后,微博开始悄然转型了,袁清波说,“如果你曾是一个玩微博的人,你就能体会到那些细微的变化。那时候连‘点赞’的功能都没有,更不要说广场、热搜、超话这些。更多的新功能让微博越来越完善,也变得更庞大和繁重。但为了照顾不同的受众和需求,也没有办法,不能说它变得不好。现在微博上不需要一个真实的自我,这太难了。一旦一个标点符号没用对,就有人说你没读过书,所以团队干脆直接打造‘人设’。”
看电影,是可以挣钱的
袁清波的团队现在有6个人,他是老板,主要经营着“电影通缉令”的微博账号和微信公众账号,还陆续孵化出了其他的衍生号。能做到今天,袁清波不说成功,只说还算幸运。
看电影是袁清波最重要的爱好,最初只是凭着兴趣在业余时间写写影评,既没有资本运作,也不懂什么叫做“自媒体”。真正把“发微博”当作事业是2014年,从公关公司裸辞后,他一个人想创意,写稿子,找了个朋友帮忙做视频剪辑。这一年,他做了10期短视频,每期6-10分钟,以星座的形式解说盘点电影。这个系列让他涨了100多万名粉丝。
当大众都知道成为微博知名博主是一个可以赚钱的行业之后,微博处处充满了商机。原来在圈子之外的各路能人异士都想涌进来显显神通,而一直身在其中的袁清波才刚刚意识到,自己一直当玩票的事原来还能挣钱。能够从网络上获得一切,是互联网时代最大的特征。关键看你如何去利用。袁清波想明白了。
2015年开始,袁清波与商业品牌合作,算是有了进账,事业逐渐越做越大。在此之前,他的心态是麻木的。虽说赚不着钱,倒也不至于陷入窘境,横竖就他一个人,没结婚,没有小孩,就是多吃少吃,租来的房子大和小的区别。没有压力,再加上相信自己,年轻的袁清波没觉得创业的日子有多特别、多辛苦,就像平常的日子一样,一天一天地过着。遇到创作瓶颈期,他也有被榨干的感觉,但休息一段时间就又恢复了想要表达的欲望。他对电影是真爱。
“我辞职的时候工作环境比现在好太多,没有这么大的焦虑感。我相信每个时代自然都会有赚钱的事情,可越到以后会越难,依靠个人能够获取的资源会更少。我认识很多90后00后的年轻人心理压力都非常大,他们面临着自我选择的难题,会想着,我为什么要这样?如果不这样我又该怎么办?当没有办法解决这个问题的时候,他们就会抑郁、会迷失、会挣扎。他们更强调自我,又没法实现自我,非常矛盾。想要靠自己实现价值的话,他们必须更加努力。”对于事业,袁清波没有那么大的野心。他不是没有看到如今的自媒体在快速地进行着商业化和团队化运作,可若要背负着投资人的盈利目标去做内容,他不喜欢,他觉得步子小一点,保守一点,挺好。
如果不出差,袁清波几乎每天都会按时来公司上班,他说自己“跟一个上班族没什么区别。现在有人帮我,我的工作相对就简单一些,主要就是看电影和想选题。选题应该算是让自媒体人最头疼的一件事,前段时间,微信公众号最火的时候,每个星期开会都在想选题,到最后发现都是千篇一律,选到的无非还是热点、新片这些东西。你说当20个公众号都在写同一部电影的时候,还有什么观点是写不尽的?现在热度过了,进入到大众反选的阶段。这也是整个行业带来的洗牌,看看最后谁能更持久地抓住读者,就能获得更多的点击。”
至于未来,谁也不知道会怎么样,袁清波不让自己去想五年、十年之后的计划,“想这些干吗呢?未雨绸缪吗?我们公司连KPI指标都没有,做好当下就行了。”
天秤座,是最优秀的星座
接受采访的前不久,袁清波刚参加完海口大学同学的十周年聚会,也就顺便聊了聊,
“你算是同学里面过得不错的?”
“他们都发展得很好,我只能算一般。你想,学土木工程的嘛,当初海南发展国际旅游岛,很有优势。”
“那大家了解你现在在做什么吗?”
“大概知道,但有些人还是不太懂,以为我天天跟明星打交道,是混娱乐圈的。但实际上不是嘛,又不好一个个解释清楚,干脆就直接说我在娱乐圈。果然,大家最关心的还是八卦。”
采访结束后,袁清波看上去轻松了许多,他笑着问:
“结束啦?诶~ 你是不是没录上?那不白聊了?”
“放心,录上了,录上了。你是什么星座的?”
“你猜,我是最优秀的星座。”
“……天秤座?”
“咦,你怎么猜到的?”
别问是怎么猜出来的,他真的很天秤。
云端:你毕业后去了深圳工作,为什么又想到来北京?
电影通缉令:在深圳工作了4个多月,就是因为要实际去感受一下大学所学的专业。每天拿着图纸去工地,检查钢筋、混凝土的这些配比,如果发现做得不好,让领导过来查一下。这样的工作对我来说,太简单了。我还这么年轻,一辈子就靠这个?
大学的时候我常在论坛和贴吧上发帖,认识很多北京的朋友,就辞职来了。但实际上他们也没有什么用,不能给我介绍工作。玩了2个多月,2010年找了个在公关公司上班的工作,也没什么想法。但做任何一个行业,都必须扎根到里面,光听说不行,要自己推开门进去看一看。
云端:来北京是个正确的选择吗?
电影通缉令:北京选对了,这一定是个转折,我很喜欢北京,这里汇集了所有的优势。定居一座城市一定是你年轻的时候做出的那个选择,越到后来越难改变,越难对一个城市产生更深刻的感情。就像我对海南有天然的好感,不是因为那里环境好,而是我在最年轻的时候在那里生活了四年。
云端:当前的经济环境对公司的运营有影响吗?
电影通缉令:这两年都还不错,盈利还在上升。影视寒冬对于自由职业者来说影响不大,以前都眼红影视热,有很多不知所谓的人进来了,还进来了很多泡沫。现在泡沫挤掉了,大家说寒冬到了,
我认为这其实是回归到一个正常的状态。
2018年,中国的电影票房600多个亿,2019年更高,每年都会有现象级的影片出来,《战狼》50多个亿,《流浪地球》也将近50个亿。好电影越来越多,懂的人也会越来越多,会把这个行业做得更好。
云端:最近电影的宣传开始跑直播间了,你有没有考虑过拓展一下业务范围?
电影通缉令:我们不会去做电影直播,李佳琦做是互补,我们做等于还没有出圈。之前尝试着做过抖音,没做好,那与微博是完全不一样的理念,摸不透其中的规律,不知道是哪些受众在点赞。要想深耕的话还是要找到专业的人去做,我们都不专业。
云端:你会经常和粉丝互动吗?
电影通缉令:以前很活跃,大家都很活跃。现在在线回复粉丝比较少了,我们在做线下的观影团活动,全国各地都有。每次我都会到现场去,观众热情都很高,愿意跟你交流。有时候会带上我父母,让他们知道我在做什么,他们才能放心,不然总觉得我被骗了。
云端:你排斥“网红”这个称谓吗?
电影通缉令:我从来没有自己是“网红”这个概念,但是可能别人会这么认为。我不会反驳人家,这不是一个负面的词,是一个中性词。我,可能红过了吧,无所谓。
云端:你为什么喜欢看电影?对你来说,电影的意义是什么?
电影通缉令:电影不是一个生活必需品,只是我们在做这个行业,要把它放大,当成一个谈资,一个社交,是一个精神上的东西。我从来不喜欢把电影神圣化,这样就没意思了。不看电影过不好这一生吗?不会的。当有人需要电影的时候,我才会说,电影意味着什么,这话不能对着大众来说,一定有人来骂我。我只会对着特定的人悄悄说,电影是什么,它意味着什么,对我们多么重要。
我喜欢看电影是因为可以逃避现实。最起码在这两个小时没有人来打搅你,你可以体会主人公的喜怒哀乐,与他一起过完他的人生。你会很共情,你会流泪,你会狂笑不止,这些都是很多东西带不来的快乐,甚至还会给你的人生带来一些指引和方向,很多事情都能更快地接受。跟旅行有些像,但是旅行花钱啊,看电影不需要花那么多钱。
云端:你看过多少部电影?心目中TOP3的电影是什么?
电影通缉令:我也没看过多少,大概有几千部吧。好看的电影有很多,要选的话就是这三部,排名不分先后。
1.《洞》,1960年,导演雅克·贝克。这算是最早的越狱类型的片子,拍得非常有悬念,最后还有一个反转,结局我不剧透了。
2. 《太空漫游》,2001年,导演斯坦利·库布里克。一部非常伟大且超前的科幻片,探索宇宙和人类的存在,现在看来它可能是领先科幻电影100年。原著作者说过,如果这部电影所有人都看懂了,那说明是我们哪里出了问题。这是一部很晦涩的电影,但即便每次在电影资料馆放映,场场都是座无虚席。
3. 《狩猎》,2012年,导演托马斯·温特伯格。非常悲惨的一部电影,关于谎言和真相。其实大家只是想相信自己相信的,而不是真正的真相,这是一个挺值得玩味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