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续把马丁斯科塞斯和科波拉的几部帮派电影重看了一遍,《赌城风云》《好伙计》《爱尔兰人》《教父1-3》,纵向上看最早和最晚的都快差50年了……服装业的巨大变化从70年代开始,前端设计师们人才辈出,后端供应链黏衬,大量化纤面料的运用也大大地改造了服装业。
电影置装也从定制服饰转向单纯的戏服,一部一部看下来这种变化是细微渐进的,而直接用《教父1》(1972)和《爱尔兰人》(2019)来比较则是一种崩塌式的巨变。
之前已经分析过《爱尔兰人》的着装,也该谈谈《教父》了。简单说一下,这部电影描述了纽约意大利黑帮科里昂家族的一代兴衰,主要角色有老教父和他的三个儿子(为了方便以下简称大夯、二傻和三儿)。
“体面人”的礼服电影
从老教父女儿的婚礼开始,礼服自然是不可或缺的元素。故事设定的开端是1946年,刚刚拂去战争阴霾的美国,婚礼上最主流的服饰已然是Tuxedo了,这种1880年代传入美国的英国短尾晚装已经成为常见的日夜礼服。
老教父的三件套礼服堪称经典,浆得紧绷的礼服衬衫前襟配极小的襟扣,领结紧压着翼领的两片翅膀(虽然最后一定会松开,讲究人还是会记得压回去)。仔细看了下已经没有人把襟花插在花眼里了,都是直接固定在驳头上。
两个小细节,老教父的礼服不止驳头镶缎,后领也镶了一圈缎,配上红色的襟花把他和其他一众普通Tuxedo+白色襟花的晚辈区分了开来。法式袖,也没有用常见的双层而是浆过的单层法袖。
和女儿跳舞的小片段,动态中平衡的保持,后背和裤子线条的自然垂顺都是如今舞台式置装中难得一见的。
帮派婚礼中微妙的礼仪
科里昂家族的红事宾客盈门,不同的客人根据自己的身份和关系也有不同的服饰表达,捡几个有趣的看一下当时的婚礼风俗。
新郎,和主宾们(新娘一家)一样穿着Tuxedo,最大的区别是打了银白色的领结,虽然想吐槽一下,不过美国人嘛,爱怎样就怎样吧……其实用一些特别的元素,比如不同颜色的领结/马甲/襟花把新人、主宾和一般宾客分开,是婚礼着装很常见的一种处理方式,现在欧美婚礼上依然能看到。
来道贺的著名歌手,演艺界人士适合浮夸一些,而且剧中人也知道自己的出现就是给老教父挣面子的,务必显眼,白色Tuxedo套装(?姑且这么说)非常合适表现他的身份和目的。他穿的这种前胸有蕾丝装饰的ruffled衬衫70年代依然受到好莱坞的喜爱。
后主演《华尔街》的美国影星迈克尔-道格拉斯,穿着ruffled衬衫走红毯。
一位打手穿着整套white tie来表现他对老教父邀请的敬意。
虽然在白天穿着长尾晚礼服是很可笑的事情,但这里干脏活的打手对教父确实有那种毕恭毕敬不知如何表达,穿着最高正式度的服饰表达敬意的感觉。
其他宾客就各有千秋了,基本深色套装配个红领带就很喜兴了。当然这几套衣服所表现的下限也都是非常高的。片子描述的是1940-50年代的美国,看起来从当时开始,民间婚礼的去场合化趋势已经非常明显。
科里昂家族
老教父有三个儿子,先看看铁憨憨大哥吧。大哥教你如何用服饰演绎“干啥啥不行,装哔第一名”。
意大利黑帮喜欢尖领,美国人喜欢扣领,大哥的衬衫基本也就是这两种选择,但大哥往往要给领尖做个圆角,没别的目的,哥牛哔,哥特别,暗示哥衣服是做的,夯。
老爸平时不用法袖,礼服也就单层,哥平时就用双层,袖扣要金色的,哥必须青出于蓝胜于蓝呀!夯。
作为全剧唯一一个衬衫绣字的人,还绣在口袋边上,口袋边还做了工装式的双线,明示了:哥衬衫就是做的,且哥就是教父的儿子,且就是大儿子,你看,这双线装饰,像不像个……铭牌呀,夯。
教父也就带个婚戒,大哥……哎,大钻石戴小指的男人上辈子估计都是折翼的天使,缺爱,希望做一个大家目光汇聚的人。整套打扮就是“谢谢大家,我是大儿子,而且我(看上去)比爹地牛哔,感恩。”
接着是二傻哥哥。
二傻哥哥一出场对弟弟的女朋友就是一口……当然从欧美礼仪来说没什么,但这就是个猪哥味的角色……
二傻同志戏份很少,老教父被当街刺杀的时候二傻在旁边呆若木鸡状,既不反击也没追上去。
后来被家族丢到拉斯维加斯去混资历,其实就是流放。黄色西装,黑色衬衫+领巾,不知道自己是谁的浮夸……黑帮也是体面人,体面人哪有穿黑衬衫的?
说说老爹洗洗眼睛吧,《教父》树立了电影中比较典型的意大利教父形象,讲规矩,喜欢穿较长的尖领衬衫,当时的衬衫总体来说都不是很合身,毕竟有了马甲和外套的配合,单穿时的正面效果不用太在意。
跟小辈谈判时候的绿衬衫和绿色调外套。
服饰整体是比较放松的,肩膀附近的条纹没有拔直+垂向地面,可见当时的裁缝已经逐步放松一些无伤大雅的工业标准上的东西。整套颜色虽然非常休闲,但驳头拱针细密且贴近边缘,增加了一点精致的味道。
刺杀那一场戏里的大衣,截了一段从背面到侧面的动态,垂顺的感觉,还有前下摆内收的这种力道,都是现代定制和成衣比较欠缺的地方。现在好的长大衣少见,常见的你想一下,从肚脐以下下摆撇向前侧,简直像用肚子把衣服顶出去了,丑不丑?
说正事的炭灰色双排扣三件套。
40-50年代爱穿双排的温莎公爵还是绝对的时尚偶像,双排扣还是绝对的主流款式。无论在塑造轮廓还是表达气势上,双排扣都有天生的优势。老教父笔直顺畅的肩线,大气的宽弧驳头像大弯刀一样,而当他展现利刃的时候,他的言辞依然是不容拒绝的:
他的全身都在表达他所说的是多么恳切可信,且言出必行。
而面对儿子和孙辈的时候,教父就像一个普通的美国老人,格子衬衫,休闲裤。你会发现过去“工作”“生活”,家里家外,服饰是一条明确的分界,如今这条界限模糊,抱怨两者完全混淆的声音便也越来越大了。三儿子是老教父属意的继承人。
他以退伍军人的形象出场,一身漂亮的军服,而不是和兄弟们一样的礼服已经暗示了他本不想与家族混为一谈,而外界也将他视为“战争英雄”和“普通人”而非黑道家族的继承人之一。
深色外套,扣领衬衫,灯芯绒上衣,灰裤子,他的打扮就像一个名校出身的普通美国年轻人。
而当他决定保护父亲,面对敌人的时候,也穿起了和老教父一样的炭灰色三件套,不得不说这就是一种隐喻。
他逃亡故乡意大利,也曾短暂地追求普通的幸福,只是一套纯黑色套装就走入了婚姻的殿堂。
而命运,同时也是保护家族的愿望,最终将他驱逐出平凡的生活,一套更浅的条纹三件套似乎意味着崭新的权力已经诞生。
我们可以关注一下这套漂亮的双排扣,看到在解开的状态下两片也是自然闭合的,而不是丑陋地向左右撇开或者软趴趴地垂向地面。我觉得这是正经双排扣理想的状态,也是现在比较难重现的效果。这跟做法,面料,辅料的变化都有关系,有机会希望能跟大家深谈一下这个话题。
“体面人”群像与其他
剧中还有很多反派和配角置装也非常精彩,篇幅有限,选取几个简单跟大家分享一下。
野心勃勃年轻一代似乎都有共同的特点,在与父辈相同的色系中选择质感更细,颜色略浅的面料,线条更直更硬,配饰闪亮,领带光泽显眼。
帮派打手,这种质感强烈的面料在《爱尔兰人》中主角也穿过几次,恰好主角也是打手,看来这种类型的面料很得粗人的垂青。
其他几位家族老大,也算各有千秋,可以说把当时各种款式线条质感的西装都拿出来遛了一遍,刻画了或浮夸或狠辣或冷血或狡猾或兼而有之的老大形象。
剧中作为典型受害者来展示教父权威的电影公司大佬是个很有趣的设定。出场的服饰花色显眼,驳头巨大,领座巨高,似乎象征其娱乐圈高层的身份。
而转到豪宅之中,又仿佛美国老钱的样子,白色运动毛衣,卡其裤,满不在乎塞在口袋里的手套。
晚餐时这套怎么说呢……姑且称为Odd Smoking Jacket吧,这类软结构家居服甚至卫衣路子的衣服,直到几十年后依然是RL在内的美国生活方式品牌擅长的品类。
再谈两个小细节
1:无论借助Tab collar、领针、领带夹还是马甲的摩擦力,请把你的领带结顶起来!!
2:请注意这个怒卷的帽檐,曾经大多数正装帽都是以类似方式制作的,而现在只有少数品牌依然坚持,在电影中帽款细节的处理如今只能说是随随便便了。
我本想说说在供应链剧变之后服饰工业标准的变化,写着写着却被导演对服饰与人物身份、个性、经历的精确匹配和表达所震惊。服饰曾经是表达角色的基本点,现在却落到了次要的位置,通过不靠谱的考证和品牌赞助,造型师租赁来解决的置装是不可能表达出正确的人物形象的,角色的真实感从此便也不堪一击了。
而在真实生活中,服饰依然发挥着同样的作用,为我们的性格与经历默默注脚,服装史专家James Laver曾说: Clothes are never a frivolity, they always mean something. (衣装从来不是轻浮之事,此中自有深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