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频繁出差上海,在展会,工厂,酒店之间切换,与不同的朋友及合作伙伴打交道。虽然身体上很疲惫,但是有吸收到新的知识,精神上要比宅在家中过周末满足许多。朋友说这是一种“积极的休息”,与那种呆在家什么事都不干的“放空式休息”相比,这种休息可以让你获得更多正向能量,困扰许久的难题也想通了,“积极的休息”会让人有种满足感。我试着将自己近期的感受梳理下,除了想与大家分享,还希望督促自己保持这种积极休息的方式,直到找到那个生活与事业的平衡点。
今天我先从自行车说起。
1、自行车的功能
看到一个很有趣的观点,是关于冰箱的:人们使用冰箱,在保鲜的同时也意味着节俭,而节俭的同时,又隐藏着浪费。冰箱获得了人们的信任,但是最终也滥用了人们的信任。
可见对于一个产品来说,其最基础的功能不过是一种最浅显的表象而已,就比如冰箱的保鲜功能,人们习以为常觉得理所应当。除此之外,产品又是一种对人们深层次需求的迎合,比如冰箱又是人们欲望的存储工具,有了冰箱,我们在超市才能够随意任性。而跳出产品本身,它们和使用者之间的关系又是值得思考的。
对于自行车而言,通勤(Commute)只是他最基础的一个功能。除了通勤之外,其他延展的功能还有休闲(Leisure)和运动(Sport)。
通勤、休闲以及运动,自行车的这三个功能的区别很微妙。通勤的目的地比较明确,强调到达;而休闲比较注重过程及骑行时的享受;运动较容易理解,它强调的是自我锻炼及挑战。这三点功能与车型没有直接关系,只是不同的车型更适合某一种状态而已。
自行车通勤和自行车运动都有很明确的路径,往往提前预设目的地,它们注重骑行的速度、时间。自行车休闲往往是在一个起点画出的一个圆,没有固定的路径和时间,可能在河边骑着车遛狗散步,然后在咖啡馆停下喝一杯,对于自行车休闲一族,享受骑行的过程,比追求骑行的结果更重要。
许多享受自行车休闲的人会逐渐开始尝试自行车通勤,而那些一开始就把自行车理解为通勤工具的人,往往最后都买了汽车或者电动车。
另外对于不理解自行车休闲概念的人,可能是因为你们并不区分工作日与休息日。看到国外的明星们教孩子们骑自行车的照片,他们可不是为了让孩子学会骑自行车去上学。
人们习惯将自行车与态度结合。仿佛,复古骑行是一种生活态度,死飞也是种生活态度。但在与大家一起经历了死飞大革命的热闹还有复古骑行的新鲜之后,才发现人们最终需要的不过是最基础的出行解决方案,休闲解决方案以及运动解决方案。
和同样作为交通工具的地铁、公交还有汽车相比,自行车天然输掉一大截,但是它拥有的生活属性却是独一无二的,这就是人们为什么只会把自行车和Lifestyle归为一类。地铁和公交会被列在Lifestyle领域吗?当然不会!
2、自行车与Lifestyle
百科对Lifestyle的解释是:“the way in which a person or a group of people lives and works”。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方式,当生活方式一致的时候,便会由一个人变成一群人,由一个人的生活变成一群人的生活……
我第一次意识到Lifestyle是通过杂志,比如Kinfolk、Goout、Cereal以及Monocle,100多块钱的杂志好贵,但里面描述的品质生活着实叫人向往。后来看到越来越多优质的咖啡店、有机餐厅,还有独立家具品牌出现。我才反应过来,Lifestyle其实是对品质生活的不断追求。
拥有共同气质的Lifestyle商店连接起来的街道和区域,被称为Livable Street,即宜居的街道,范围再大一些会形成一个生活区。往往在3-8公里以内。比如三里屯使馆区、丽都广场生活区,还有我最爱的新城国际生活区。
在3-8公里以内,就是最适合自行车骑行的距离,自行车也自然成为发现城市宜居街道最适合的交通工具。在生活方式包含的“衣食住行”四个大类里,“行”理所当然由自行车来解决。
未知、变化、美丽、丰富,这对于我一个人在北京生活来说,是个不折不扣的惊喜。我骑着自行车发现了很多优质的店铺,比如新城国际的Bangs, 三里屯的Radiance,华纺易城的Clark cafe等等。相对于北京,上海在这方面拥有的惊喜更多。
发现好的店铺,这取决于人们的个人品味,对于我而言,好的品味是指:你喜欢某种东西,然后热衷于研究它,首先获得精神上的满足,同时也因为了解了它的历史和背景知识,然后更加尊重它,并从行为上约束自己,让自己更有修养,更能配上自己热爱的东西。
这和做事情一样,凡是具有真正耐久价值的东西,都是来自内心的礼物。人不是从下往上生长,而是从里向外生长。这是一切生命自由的根本条件。这个条件不是人为地制造出来的社会气候,而是不断地通过斗争去争取的对自己和对世界的一种态度。有了这个态度,人便能自由。
态度装不出来,一切事情都假不了,没有任何一样东西,会仅仅因为换了种叫法或者名字就变得不一样。这点就像是你给一个不知道圆周率的人看数字3.1415926……对那些觉得Lifestyle毫无意义,且看不明白的人,大多数情况是因为他们无知。
3、自行车与城市
在人们的生活背后,其实藏着属于这个城市的生活状态。自行车最终发展的结果是改变城市生活状态,并以此打造更好的宜居城市。
在目前的大环境下,汽车、加油站以及高速工具,将人们飞速带离城市中心,但是自行车的发展会把人们又带回来。在最具城市特色的市中心,有许多街道只适合自行车去探索和发现。
每个城市都有属于自己的声音,比如在硅谷,人们讨论着如何改变世界,华尔街更看中你银行卡上的数字,而在剑桥,人们计较着你是否更聪明,在北京,人们讨论的是如何用互联网来变革我们的生活,自行车当然也属于改变的一部分,而这正是我们在做的事情。
所以,千万不要认为“一切都会慢慢变好的”,你必须比你的用户投入更大的热情,只有你做到了才会有回报。对于城市自行车的理解,我还需要不断学习。
商业精神的核心还是专业精神。我曾用 “Once you are lucky, twice you are good。”这句话来麻痹自己,但是最后才发现一点用也没有。
创业者最需要的是清晰的方向感。当方向感明确后,其实只需要两类人,一类是做事情很NB的人,执行能力超级强,只要事情交给他,他就能做的很漂亮。另一类是本身很NB的人,有超强的大脑,可以想很多点子,策略,并且这些策略是可行的,有些策略会成为公司致胜的法宝。
最近有很多新的自行车公司出现,有媒体朋友一直在问我怎么看,我在这里用一个故事统一回复:“曾经一位农民得到一盏能够满足他任何愿望的阿拉丁神灯,神灯精灵问他,有什么愿望?农民说,你看我的邻居,田地多,家庭幸福,还有新的运输工具……再看我,我的老婆让人嫌,我的田地颗粒无收,连交通工具也没有。神灯精灵打断他问道:你是要我也给你那样的生活吗?农民说,不,我要你把我的邻居的生活变得和我的一样…… 。” 这个行业还很基础,不管怎么样,我们都需要努力让它变得更好。
城市太大没有尽头,思考生活的意义并不能帮我们改变世界,但是可以帮我们认识自己。使我们视而不见的光亮,对于我们就是黑暗。当我们清醒时,曙光才会破晓。来日方长,太阳只是颗启明星。
积极的休息 为大脑供氧 这个点太赞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