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岁的“酒蒙子”杜可风,香港电影的未来就指望他了?

2022年06月01日 阅读 45869
关注

最早认识杜可风,并不是因为他本人身上诸如:华人电影圈最重要的人物之一、亚洲第一摄影师、香港电影新美学创造者之一等等厉害的头衔,而是粗暴简单的三个字,“酒蒙子”。

艺术家或多或少需要酒精,但像他这样酒不离手的,是真的少见。各种因为喝醉而做出怪异行为,也时常成为媒体八卦的题材。

或许也是酒精的作用,他身上有着一份迷人的疯癫,处世哲学也透着一股率性的醉劲儿。

如果你还不了解他,今天是个好机会。这个当今电影圈最能喝的大师(几乎是),说着流利中文的“澳洲鬼佬”,保证你会越看越喜欢。

杜可风今年70岁,头发早白透了,打着乱糟糟的卷儿。他还喝着呢,嗜酒如命,“我不能把它丢掉,不然就没人找我拍电影”。

如果你喜欢80年代的港片、中意王家卫的画面感,就该知道杜可风。这个“王家卫背后的男人”,纵横香港影坛40多年了。

我们所熟悉的《重庆森林》、《阿飞正传》、《东邪西毒》、《英雄》、《无间道》、《风月》等,都是在他的镜头下诞生的经典。

你会不会好奇,一个“老外”、一个“酒蒙子”,如何成为了港片黄金时代绕不开的传奇人物?

01.澳洲鬼佬与得了皮肤病的中国人

杜可风出生于战后的悉尼,这个浪漫的中文名字,是在香港大学读书时的中文老师给他取的。

18岁之前,他的名字是Christopher Doyle。

Christopher在悉尼郊区度过了童年和青春期

大概在海边长大的年轻人,脑子里都有个探险梦,还没毕业,18岁的Christopher就去了挪威船队当水手,然后随船飘到了泰国,以色列,印度……

最后,这个步履不停的男孩在香港“重生”,也有了一个跟他的人生态度完美契合的新名字,“杜可风”。

“我的前18年是Christopher Doyle,他有家人,但那个外国人不入流……后来有12年我不知道我是谁。30岁开始我成了杜可风,无父无母什么都没有,但无所谓,艺术需要全身心的投入,只有杜可风可以投入。现在的我拥有世界,拥有自由。”

杜可风和父亲的珍贵合影

七八十年代,香港经济转型,迎来发展新机。经济的繁荣激发起人们对新生活的向往,更刺激了大众对艺术文化层面的需求,新派香港电影应运而生。

文艺与酒精互为助推,共同描画了世纪末的众生群像,“今朝有酒今朝醉”的洒脱态度,也成为香港光辉岁月的真实写照。

杜可风也顺应时代。

七八十年代,香港经济转型,迎来发展新机。经济的繁荣激发起人们对新生活的向往,更刺激了大众对艺术文化层面的需求,新派香港电影应运而生。

文艺与酒精互为助推,共同描画了世纪末的众生群像,“今朝有酒今朝醉”的洒脱态度,也成为香港光辉岁月的真实写照。

杜可风也顺应时代。

聊香港电影的未来,杜可风曾笑言:I think it's me.

他总说自己是一个得了皮肤病的中国人。已经50年没有在故乡澳洲生活的他,懂得香港,却不懂得澳洲。虽然“总是要去某个地方”,但香港的灯光总是会引领他“回家”。

“我在美国拍戏,常常和他们说我听不懂你们说什么。如果我有一天在奥斯卡得奖,我一定讲中文,我是中国人带出来的嘛。”

杜可风多次吐槽自己,中文比英文更好

02.杜可风还是王家卫?

20多岁的杜可风在香港求学期间,因为学费贵,离开香港去了台湾,遇到了杨德昌和张艾嘉等新浪潮年轻人,并受邀参加《海滩的一天》的拍摄。

此后,杜可风正式“出道”。

彼时的他正在制作个人电影,但在此之前从来没有拍过

合作过的导演有陈凯歌、张艺谋、关锦鹏等,最常提及的,还是王家卫。

杜可风并非科班出身,或许正因如此,造就了他不遵循传统,完全自由的美学:情绪化,混乱,迷离,浪漫,奇异……

他的摄影并不总是与现实有关,而是关注情感与人的精神世界,拥有异常深厚的人文内涵。

拍《堕落天使》时,有些镜架会呈现奇怪的“倾斜”、“变形”,还会运用超广角、鱼眼镜头,这些都是出于场景的情感要求。

李嘉欣这场戏一直NG,杜可风拿出9.7的大广角,运用倾斜抖动,才成功营造出氛围

《花样年华》里,杜可风的镜头又深入这座城市的裂隙里香港的家庭主妇、上班族和新移民的生活,画面看起来也故意看起来“脏脏的”。

镜头传达出的那种秘密和压抑的情绪,在以黑帮和功夫片为主的香港电影业,掀起了一股新的艺术美学浪潮,也改变了西方电影对东方港口的刻板印象。

"他的影像并不总是完美的,但生活和人类的情感都不是完美的。"

最标志性的语言,可能还是“镜头的运动”。这种运动往往离演员很近,让镜头增加了与角色的亲近感,对观众来说也会更容易喜欢上角色。

对于不同的电影,他还会运用不同的方式,找到独一无二的移动摄影机的方式,来适应电影的视觉语言。

在王家卫的多部电影里,他刻意将帧数从普通的电影的一秒24降低到一半,甚至每秒6或8帧,再加上自带情感的手持摄影,让镜头里的时间变慢,情绪更浓,也增加了画面的纹理和质感。

《重庆森林》里这幕,杜可风将快门从24帧/秒降至12,来达到慢快门抽帧效果

再与迷离的光影交相辉映,由此产生独一无二的前卫、自由与暧昧相融合的“王家卫电影氛围“。

就像“having sex with life”。

杜可风喜欢乱,爱热闹,他觉得拍王家卫的电影特别好玩,是一种生活方式,能跟喜欢的人一起工作,还能享受喜怒哀乐。

但“即兴大师”王家卫在工作中push杜可风的方式也很直接,在连续工作2、30个小时后,还会逼问:你只能这个样子吗?

这样的话不断丢过去,杜可风虽然“有自己的极限”,但会翻来覆去睡不着,琢磨着怎么“换个样子”,然后突破极限,给到超出满分的答卷。

两人就这样相爱相杀了几十年。

有人说王家卫没了杜可风就是个俗人(王家卫与杜可风分道扬镳的第一部作品《蓝莓之夜》确实被很多人吐槽少了灵魂),虽然没有那么夸张,但真的说不好,到底是谁成就了谁。

03.狂野的艺术家还是浪荡的酒鬼?

别的艺术家出名因为作品就足够,杜可风不一样,还因为“喝酒”。而且一路喝到了70岁。

人们都说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别说70岁,杜可风的一生都疯癫又率性,好似武侠小说里的醉仙,醉醺醺的时候才能发挥他的绝世武功。

酒精是释放压力的出口,所以他总是“片场里手不离瓶”的那个人,剧组的“便当盒也会用来喝酒”。

稍微凑近就能闻到满身酒气,因为皮肤本来就白,整张脸也时常都红彤彤的。最高纪录,可能是为陈凯歌拍《风月》时的“一天至少一瓶半威士忌”。

“他们告诉我,如果我还带威士忌来片场的话,陈凯歌的父亲就要下来揍我了。(笑)但这并没有发生。”

*彼时陈凯歌的父亲刚刚去世。

嘴里也有不少“胡话”,比如上一秒还在记者面前夸夸其谈要追求“honest”,但下一秒又改口:“我是个男人,怎么可能会诚实,男人都是骗子。”

你会看到他这样:

这样:

这样:

这样:

他自称酒精是他的“营养剂”。葡萄酒是维他命,啤酒是蛋白质,威士忌更恨不得永不离手。

“就像李白,喝酒是他写好诗的标志,他要画一道线,表示跟杜甫的不同。我也是划一条线,我就爱喝酒,不喝酒也不是不行,它就是我的标志。”

20届新加坡国际电影节,杜可风带着独立电影《白色女孩》参加。发布会上的杜可风,手里也不忘拿罐啤酒。演员们也说拍电影最大挑战可能是陪他喝酒。

《踏雪寻梅》拿了金像奖最佳摄影,杜可风接受采访说:“从来没有最佳摄影,我是最佳酒鬼,我们一定要努力!”然后顽皮地留下了这张醉舔奖杯的滑稽一幕。

有人参加杜可风的讲座,看他先喝着酒歪歪扭扭地走上台胡乱说故事,突然又安静展示起作品。影像中那个手持摄像机,捕捉世间风景的杜可风又和面前的“醉鬼”不一样了。

他也是全球导演里,唯一一个想卖票送威士忌的。

“电影是什么?美国电影会告诉你怎么看东西,他们是砰砰砰砰砰,让你很害怕……电影其实是一个空间,我不希望告诉观众怎么看世界,可能我们应该卖票的时候送一杯Whisky,哈哈!”

不论多严肃的场合,不论多重要的工作,杜可风不是在喝酒,就是在找酒喝。有人说杜可风是个疯子,他也承认自己的疯癫。

我一喝醉就想到个没有人的地方,不然可能会一个晚上和20个人说我爱你,在厕所里睡觉那种。

误事儿的时候肯定也少不了。

拍《东邪西毒》的最后一场戏前,杜可风喝了大醉,忘记第二天的大火场景要拍全景,这无法补救,老搭档王家卫也无可奈,就这样随他去了。

还曾在尝试拍高危某个镜头时,差点从直升机上掉下去……也导致他早期名声不是太好。

但他好像总有他的办法,让喝酒与艺术创作相互成就。

回到那些让他名声大噪的作品上,你可以说是四海为家的经历,使得杜可风的镜头好像置于摇晃的游船上一样变化莫测。

或者,很多画面像不像醉醺醺的时候,我们眼中的世界?“酒鬼”杜可风,也许只是尊崇了本心罢了图片

2021年1月,杜可风和香港本土精酿品牌Carbon Brews搞了个联名,推出两款啤酒:I drink therefore I am,以及Like the wind(均已售罄)。

就问这是什么天作之合??!

Carbon Brews成立于2018年,酒厂规模在香港数一数二,也拿了不少奖。致力于成为世界精酿啤酒市场的潮牌,品牌营运极具弹性,啤酒口味创新,一个充满活力的年轻品牌

I drink therefore I am是一款呈朦胧金黄色的IPA,散发着成熟热带水果香气,伴有芒果,菠萝和香瓜味;Like the wind则是带着结实麦芽底蕴的美式IPA,拥有丰富的芒果、香橙、桃子、葡萄柚香气。

杜可风分别出镜拍了两支广告,我更喜欢I drink therefore I am,平时就把啤酒当水喝的他,说起广告词“我啤故我在”真是0违和。

开场用了庄周梦蝶的典故,庄子梦见一只蝴蝶,但他不知道是自己做梦变成了蝴蝶,蝴蝶做梦变成了他。

人生无常,面对变幻的世界,半梦半醒又有何不可呢?

04.杜可风的男人和女人

杜可风的酒友里有大导演、有音乐家、也有名演员。

工作和生活私生活,他一向分得很开,所以他更乐意和搞音乐的人玩,比如崔健。

杜可风还为崔健、“空气补给”乐队(Air Supply)等制作过MV

不过即便如此,也有一些和他公、私都交好的朋友,比如哥哥张国荣和“一生所爱”张曼玉。

他和张国荣一起拍了8部电影,张国荣在镜头前尽情展现他的美好,杜可风则“什么都没做,只是在镜头后面记录、欣赏张国荣哥哥的美”。

作为摄影师的他,是桥梁,他的责任就是“与观众分享这个人”。

这需要演员和摄影师间的 “信任”,拍摄的过程中,镜头后面的人实际上是离演员最近的人。

内地第五代导演的工作方式严谨,细致,《风月》合作期间,在与陈凯歌导演的磨合过程中,哥哥也会怀疑自己,问杜可风,“你觉得怎么样?”

杜可风说,“我不知道怎么回答,第一,我不是导演,第二,我爱你,欣赏你,因此我觉得一切都很美满。”

他们曾经每天都呆在一起,杜可风说自己很荣幸,可以和张国荣一起工作。

也许就是这8部电影的合作,让两人间(至少对于杜可风来说)产生了一份无可取代的情感链接。

他在后来的采访中,每每提及哥哥就会哽咽,哭着描述逝者的美好,说“他是一切”。伤痛的同时,这位老搭档更理解哥哥的选择,“他给了我们那么多,当给不了的时候,他知道自己必须走”。

指着流泪的自己,杜可风又补充道:“他还没走,你看,他还在,他永远在。”

可能同样是多次合作的关系,杜可风对张曼玉的爱,也表达无遗。

“全世界都知道我爱张曼玉20年……如果我年轻一点,她可能会爱上我(笑),我只能在电影当中,让她知道。她也知道我爱她。”

除了最爱张曼玉,这位老顽童还爱过很多女人,对女人的痴迷也不比酒少半点图片

他也从不认为男人有什么了不起,说是女人“给了我们一切“,女人是海,是电影,所以他研究了很多年,并且还会继续研究。那么多年了,他还是不懂。

也正是透过女人,他才认识自己的。

05.要拿着摄影机死去

今年70岁的杜可风,宣布2023年会上映首部自编自导的电影。

主演邀来了蒂尔达·斯文顿(Tilda Swinton)和小田切让等一众国际大牌,故事讲述了一个研究蜂蜜的教授,去澳大利亚后被年轻女人绑架的故事。

杜可风说电影是光,“电影”这个中文是全世界最美的语言。他坦言自己唯一的遗憾,将是不拿着摄影机死去。

所以进入古稀的他,好像反而迎来创作盛年。这其中除了热爱,也有一份责任。有人喜欢他的电影,他就愿意承担起这个责任。

酒鬼自带的洒脱精神,被杜可风诠释得淋漓尽致,面对年华的流逝,他豁达又自如。

“年轻的好处就在于,你对这个世界会有无数的问题。而年老后,你会发现,这些问题都没有答案。但这就是人生。”

6年前的采访中,杜可风说到69岁时,会迎来更精彩、更完整的自己。

也不知道是不是提前宣传图片,总之,这似乎给予了大家期待作品的充分理由了。(毕竟也是自信夸下口说过“香港电影未来靠我”的人)

我不会再渴求他创造什么传世经典,而更好奇这位狂浪了大半辈子的传奇大师,会在他的70岁,通过镜头,向我们传达怎么样醉醺醺的人生哲学。

用他本人对自己名字的诠释结个尾吧:

杜可风对我来说是一个理想,一个目标。万一有一天我们可以‘可风’的话,我们都会超越我们自己。

最新评论

  1. 戴拿 Diana says: V1

    杜可风是个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