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意见 |你还能帅过梁朝伟

2020年10月16日 阅读 32379
关注

刚刚好,那一丁点的浪费与不加节制

来自于西西里岛的希腊诗人阿切斯特亚图,曾在他的诗作中写道“我为不朽的希腊写下这些戒律箴言:围坐在陈设精美的桌边,菜式都精挑细选,三人为宜,四人亦佳,五人至多,此数切莫再超过,否则就如同成群结队,打家劫舍。”

刚刚结束的国庆假期,和朋友聚餐了吗?不知道年轻人的派对是否一如既往锣鼓喧天,但中年人的聚会倒蛮符合阿切斯特亚图所描摹的状态,人不必多,三人为宜,聊天的空间刚刚好,放得下三个主角的故事,不必有人始终做沉默的观众。

倒未必是在精美的桌边,菜式也未必精挑细选,有时是下午茶时间不冷不热的户外小聚,有时是落日时分,点好足够的烧烤外卖,和喝不完的冰镇白葡萄酒,就一直聊天啊聊天,总有人抱怨,点了这么多,怎么吃得了,然后每次都发现,只要时间足够长,总不至于浪费的。

说起浪费,梁文道在他的节目中回忆起九十年代,第一次来北京吃“烤肉宛”的尴尬事件,因为店铺名声在外,加之初来乍到,难免对食物起了逞强之心,两三个人点了一大桌菜,遭到了隔壁桌的鄙夷,隔壁桌只有一个人,点了一份烤肉,一碗米饭,吃得富足而节制。

梁文道回想起来依旧不好意思,他说一个人吃饭总是很节制,但若叫上朋友就总会点多菜,可偏偏嘴大喉咙小,只能逼着朋友统统吃掉。他说中餐不好点,对份量的难以预估常令他困惑不已。

同样困惑的,还有我的一位朋友,她有着如陈晓卿般对美食的虔诚,和绝不允许浪费的朴素初心,以及,总也旺盛的、这样想吃那也想吃的、对美食的好奇心。起初总听她抱怨,和朋友一起吃饭,刚点两个菜就不让她点了,说吃不了,别浪费,可她偏偏要用实力证明,浪费,不存在的。梁文道也说过类似的话,“为什么十个人点九个菜就够了,为什么不能十个人点十个菜!”

心疼点不到菜的那个人。

我们身边总有这两类人吧,一类吃得富足而节制,一类吃得铺张却不浪费。这两类人应该很难成为饭搭子吧,虽然也能吃饱,但总缺了点意思。这便回归到文章开头,阿切斯特亚图对理想的一餐的挑剔,不仅是聚餐人数的讲究,食物的选材、就餐环境和饭搭子,都有匹配之道呢。

假期综合征的奥义,在于不努力而焦虑

好在2020年剩下的日子里,不用再面对假期综合症这样的“富贵病”了。说起来,拥有此症状的人,都是个认真生活的老好人啊。不妨想想看,为什么会有假期综合症?是长时间远离工作,迟迟没法再投入时的愧疚之心?进而勾连出更多的拖延、焦虑、自责;抑或是长时间远离了健康的生活状态,放肆地打开胃口、中断健身、熬夜晚起,那种“无颜再见江东父老”的焦虑,便倒计时般的侵袭了;也有因为假期过得太好而舍不得结束,被迫从舒适圈中连根拔起。

努力是焦虑的元凶,也包括“努力地想要努力”这个想法。一个人格心智完整而超级自洽的生活歌颂者,应该有那种能量状态自主两级分化的能力,A状态高度集中火力地做完手头事情,B状态极为闲散地享用无需意义的时间,厉害的是,A状态之后会主动结束,B状态下能随时唤醒,转换之间从不粘滞。

假期综合征的奥义,搞不好就是做不到两者的自由转换吧。我的一个小经验是,提前一天自行结束假期,做一点与工作相关的边边角角,以及,临时抱佛脚空空胃,进入半饥饿状态,这会让你第二天醒来时好受一点,不至于逃避到想立即请假,让这没完没了的假期又多了点“破罐子破摔”的消极情绪。

说起来奇怪,对很多人来说,延长假期绝不是逃离假期综合征的好方法,相反,提前结束才是。因不努力而焦虑,这种过于正能量的理由,极易被忽略。

如果你也有假期综合征,两个好主意,一是告诉自己,坦然接受生活中偶尔的放纵,就是可以不努力、不减肥、不睡觉、无所事事,这是努力工作的甜蜜果实;如果做不到,那请提前结束假期,回归到努力的、被虐的人生中吧,那才是生活的真相。

你还能帅过梁朝伟吗?

流量小生蛮可怜的,一方面被过度消费,骄傲地以为自己是宇宙中心,这不能怪他们,是粉丝加冕的皇冠,粉丝太强大,强大到流量们必须坦然接受,这都是老天最好的安排;另一方面,那些看不见皇帝新装的,非粉丝群的正常人士,总是要跳出来说一些不那么动听的“普通话”的。前有著名编剧汪海林慷慨陈词痛批流量小生,后有香港导演尔冬升在节目中,温文尔雅,却又绵里藏针的经典发问,“你还能帅过梁朝伟吗?”留得小生在台上哭也不是,怒也不行。

关于流量本身,我们不做过多评论。但追星这事,谁没有经历过呢。每一届小生们都享受过他们那个年代的红利,在我爸爸妈妈珍藏的十几本《大众电影》的封面上,我看见那个年代的小生们巧笑倩兮,巧目盼兮,他们也被当成宇宙中心捧着的呀。

追星要理智,批判需谨慎。权当是一个饭圈局外人,一点不成熟的小建议吧。

在法国,人们每年大约要吃掉五千万只蜗牛

“明晃晃的太阳挂在天空正中。葡萄园里的工人们停下手,吃饭休息。他们在葡园外的路边上点着了一大片草,从黑色的草灰中检出烤熟的蜗牛装进帽子里。他们去下药上拴着的杯子,徒手把半腐的葡萄挤成果汁。尝起来有点像葡萄酒,却没有浪费好葡萄。烤蜗牛!生葡萄酒!我看到她们在吃饭之前,满怀感恩地用手在胸前划着十字。”

《立马上菜》的作者费雪,在书中收录了一小段她第一任丈夫的旅行日记,讲的就是法国人民对蜗牛的喜爱。这种喜爱由来已久,早在1394年第一次出版的《巴黎家政指南》中就详细介绍了蜗牛的烹饪方法。据说在法国,人们每年大约要吃掉五千万只蜗牛。

这很容易让人产生有趣的联想,比方,在中国,人们每年大约要吃掉五千万只大闸蟹;六千万吨糖炒栗子;七千万只鲜肉月饼;八千万只烤地瓜;九千万吨转炉炒瓜子……不得不说,这都是目之所及,当下时令的美食啊。

你所在的城市,此刻正在排队买什么好吃的?据说上海南京路步行街,九曲桥般的队伍又排起来了,一条是拿着月饼券兑换月饼的,一条是排广式月饼的,还有一条是排苏氏鲜肉月饼的。身处北京自然是见不到这般景象的,偶尔在商场超市门口看见“沈大成”鲜肉月饼的摊位,门庭冷落,在心里也是万万比不上,在虹桥机场匆匆打包的,一盒八个的鲜肉月饼,想着下次去出差,还是要打包的;

北京的人们都跑去排队买糖炒栗子了,每个城市都有这样神话般的板栗店吧,无论叫“秋栗香”、“金栗圣”、“小叶家”什么都好,从十一前夕开始的长队,是要轰轰烈烈排到年前的,天气越冷、板栗越香,假使你拿着刚出锅的板栗去看朋友,朋友是要好好嗔怪你的,因为“好吃到根本停不下来”,听说有人为了防止长胖,每天限额吃十五个栗子,虽战胜了卡路里,却在美食面前丢尽了颜面;

今年的大闸蟹还没铺天盖地的打开市场,微博上有人说,“今年不知怎么,提不起兴致吃蟹,一只还没买过。感觉一年就是春天吃笋、夏天吃菌、秋天吃蟹涮羊肉、冬天腊肉香肠冬笋接春笋,好了又一年了。”然后网友评论,“一年要是都这样分也很好的,春夏秋冬就是笋季,菌季,蟹季,腊季”。中国人从来都是有“不时不食”的美食智慧啊。

这个季节,你们在吃什么时,能有那种“在胸前划着十字”的感恩心情呢?

一个成年人玩网游时,遇见小学生的比例有多高?

《穿越火线》剧照

我不玩网络游戏,但我们家庭成员中的另一个成年人和小学生都玩。但他们有时间差,小学生一大早天刚擦亮就进入战队,成年人则选择午夜12点到三点的时间段,起初不解,问成年人“为什么要深更半夜玩游戏”,他说“因为这个时段小学生们终于去睡觉了”。这种“战场”上的狭路相逢我不懂,但从成年人和小学生玩游戏时,均有止不住的“玩怒症”这一点来看,他们可能相处的不太好。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46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0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9.40亿,相当于全球网民的五分之一;其中,10岁以下网民占比3.5%;10岁至19岁网民占比14.8%;20-29岁、30-39岁网民占比分别为19.9%、20.4%,高于其他年龄群体;40-49岁网民群体占比为18.7%;50岁及以上网民群体占比由2020年3月的16.9%提升至22.8%。

职场正能量楷模:半泽直树与吉米·哈利

日剧《半泽直树2》第三集,堺雅人饰演的男主角对后辈说:“我有三个信念。第一,对的事情要能承认它是对的;第二,组织的常识和社会的常识要一致;第三,勤勤恳恳工作的人要获得正当的评价。”这就是他的职场战斗信念。他接着说,“战斗的时候,敌人不一定都从正面来,有时会回过神来,才发现战斗已经开始了。”

说得好真实。半泽直树的励志主义,就在于他既中二梦幻,又现实主义。我们真正羡慕的,倒未必是半泽千倍奉还的快意恩仇,而是他无在论何时、何地、面对何人,都能头脑清晰、气势拔群地输出他的想法。还有他在反击恶势力时,近乎恶人的狰狞表情和雷霆手段,不正是软弱善良人们想为之而不能的吗。

相似的职场剧还有韩国的《未生》和中国版未生《平凡的荣耀》。作为一个媒体人,其实不太懂传统意义上职场的残酷和惨烈,人员配置也相对简单和扁平化。是的扁平化这个词几乎是我初入职场至今最高频遇见的词汇,然而在一个传统意义上的职场生态中,扁平化从未存在。相比于日剧的中二、韩剧的残酷,《平凡的荣耀》提供了更熟悉的场景和价值观。不得不提及演员赵又廷,摒弃了台普,演活了一个正能量爆棚却又透露着丝丝loser气质的中层。

吉米·哈利(James Herriot)是英剧《万物既伟大又渺小》的男主角,这个年轻人来到英格兰乡间,做着20世纪的兽医新时代,一集里,半集是农场琐事,完全没有东京金融业那种波澜壮阔之感。他的工作是治愈,对象是动物和观众。他帮助难产的母牛,给超重的狗狗减肥,为宠物大赛做评委;酒馆里的农民大爷不着急谈正事儿,对他说:“我们再喝一杯,然后就来聊猪的事。”吉米像是半泽直树们的反面,又或是年少时期,热忱,勇敢,但还充分享受着内心的平静和单纯。总之,半泽直树与吉米·哈利,本年度好剧中的职场正能量楷模,推荐观赏,先看哪一部,都会有不错疗效。

拖延症这件事,和懒惰有关吗?

先来听一本正经的拖延症患者是怎么说的吧:拖延症“患者”所经历的心理冲突是正式而沉重的。但很多人将拖延和懒惰混为一谈,乃至演变为某种轻型品格问题。其实心里啊,拖延者完全清醒于该做什么,理性上很想去做、去完成,反复跟大脑对话,不知下过几多决心,但是“拖延”的情绪这时像黑洞一样,把行动力吸住,让人不知为何无法动弹,这种“不知为何”又会产生巨大的焦虑,类似在梦中意识到定身术般的梦魇。并且,它与能力无关,与任务难度也没必然关系,常是很简单的事偏想拖下去。跟拖延比,纯粹的知行合一的懒,倒挺像正能量的。总之,拖延症患者会呼吁,他们不需要谴责式鞭策或励志式安慰,希望社会各界都能更加重视拖延症啊,最好是将其正式列入心理疾病,能开请假条的那种。

想在身边找到一个完全没有拖延症的人不太可能,但拖延的领域各有不同,有人是习惯性对一切有时间节点的事情拖延,有人是对感兴趣的事情效率至上,对反感之事极尽拖延;有人是跟着情绪走,在拖延和效率之间切换,当然也有可能,只是单纯的懒。为拖延症找托词很简单,每个人都表现出一番纠结后的不得已而为之,敢坦然接纳自己就是“懒”的人其实很赞,以及到底是不是因为懒,也只有当事人自己知道。

自媒体红人@毛利说:朋友说自己是回避型人格,我说什么叫回避型人格?她说,一个碰到问题不想直接处理,二是有矛盾先躲开。现在“懒”已经有这么多种解释了吗?

自媒体红人@反裤衩阵地说:我们这一辈子啊,要对抗的并不是虚荣、无知、愤怒、孤独……我们从头到尾必须对抗的,只是懒惰。如果你能战胜懒惰,你就能拥有你想要的生活;战胜不了,那么生活的一切都是问题。

问问自己,到底是拖延症,还是懒?

最近闭关中

你们会有那样的感觉吗,即便身处职场和社交场景中,也能感受到自己是关闭还是打开。你能明显觉察当下是否处于“闭关”状态,一个显著特征,就是是否有表达欲。无关乎你要振聋发聩,语出惊人,而是连张张口,“嗯”“是的”“哈哈哈”“收到”都懒得表达,信息阻滞和不流动,未见得是宅在家里,而是身处人群,也是被动和淡漠的。网络上讨论为什么大家都不发朋友圈了,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原因吧,心怀活力的人总是抑制不住表达,但假若他仿佛消失了,则很有可能在传递信号“最近闭关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