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ue Nationalgalerie
柏林新国家美术馆
#柏林地标的 6 年改造#
历时6年的修复、耗资 1.65 亿美元(约合10亿人民币),柏林新国家美术馆终于在上周重新开放。这座密斯·凡德罗生前最后的建筑作品,同时也是柏林最伟大的地标建筑之一,终于揭开了它的神秘面纱。
美术馆的翻新工程由伦敦设计师 David Chipperfield 主持。
自 2015 年初开始到现在,经历了极其复杂的修复过程,但重点是:翻新后的建筑看起来和 1968 年开业时一模一样,简直是「1:1」神还原。
柏林新国家美术馆是四面钢架与玻璃构成整个巨大的矩形体块,从正面看过去完全想象不到是上下两层的。
01 HISTORY 历史上的新国家美术馆
美术馆已经屹立了整整 50 年,回顾它的历史,也颇具传奇意味。
项目最初的设计者就是现代主义教父之一——路德维希·密斯·凡德罗 (Ludwig Mies van der Rohe) 。1961年,密斯已是经移居美国芝加哥30多年了,但柏林政府仍然发出邀请,希望这位世界著名建筑师能回到故乡主持这次的设计工作。
密斯接受了柏林政府的提议,但他要求完全按照自己的设计意愿工作,他立志建造一座能够跨越到 20 世纪的博物馆。
这是密斯本人从头到尾跟进的最后一座建筑,从初稿到施工他都全程在线。美术馆的规划始于1963年,建造完成于1968年,也就是密斯去世的前一年。
78岁高龄的密斯·凡·德罗出席了柏林新国家美术馆的奠基仪式▽
建筑的设计也充分诠释了密斯作品的经典理念:比例清晰、空间开放,是一个为人类的艺术精神「服务」的场所,甚至说这是他最后的建筑遗产都不为过。
在做设计方案的时候,密斯最为关注的就是:你如何打开建筑物并形成内部和外部之间的对话?
答案是:去定义,而非限制空间。
密斯的设计抛弃了传统建筑固定格局的做法,转而建造单一多功能的超大空间,可以根据需要在巨大的室内空间内自由分区。
他选择用钢架和玻璃的结构组合体作为美术馆地上部分的立墙,用一整块1.8米厚、64.8米x64.8米的巨大方形黑色喷漆钢板做屋顶,再加上8根十字形柱子,就支撑起了建筑的地面部分。
玻璃立墙的尺寸小于巨大的方顶,让重约 1,200 吨的钢屋顶「浮动」在展厅上方,形成了视觉上最引人注目的特色。
巨大的玻璃外墙不仅增加采光面积,而且显得美术馆建筑格外通透而不沉闷。当然了,密斯这种追求简单的的直线感和大平面的设计本身就是现代建筑的经典之处。
最为重量级的屋顶是单独建造的,用24台起重设备花费9个小时一次性吊装完成。
#建筑的艺术#
“这个博物馆没有亲密感。”
尽管美术馆的建成取得了成功,同时也彰显了建筑作为「艺术品」的独特魅力,但在当时仍然有许多评论家认为它并不适合做展览,原因是“太大了”。
一开始,很多人认为人们在开阔的大厅里走动、聚集,感觉像是在逛“没有艺术气氛的车站大厅”。
但其实,灵活、可移动的隔断系统能规划大厅人流动线,同时又保持建筑内外的视野开阔性,你在欣赏挂在白色展板上的艺术品的同时,也在体味着轻盈的空间视野。
02 Refurbishment 拆除与修复
任何建筑物都有它自己的生命周期。50年来,数以百万计的游客来到新国家美术馆参观过,并使用过馆内的家具和服务设施,地毯、玻璃、墙壁、空调这些大都已经严重损耗。
1970年以来,博物馆的原始玻璃就经常发生破损,这是设计和技术工艺等多重因素导致的。
所以,截止到2015年翻新开始前,基本上美术馆的所有原始大型玻璃都被替换过了。而且每换一块玻璃就得单独定制,用专业的设备和施工队,工程十分浩大。
临时搭建的博物馆商店也不符合建筑规范,需要重新设计▽
更重要的是,一部分建筑结构和过时的消防技术已经不适应现代标准,变成了重大设计缺陷。
大部分设备居然从1960年代沿用至今,从来没有更换过,不得不先佩服一下德国的硬核工艺 ▽
#拆了哪些?#
为了对整个钢筋混凝土骨架进行大规模修复,并更新内部设施,美术馆从 2015 年就开始全部闭馆。
即将接手翻新工程的设计师 David Chipperfield 在闭馆之前举办了一次名为「David Chipperfield: Sticks and Stones」的艺术个展,作为新旧展馆的交替。
在整个翻新工程中,共拆除了 35,000 块建筑物组件,包括 14,000 块花岗岩板和 3,500 个灯具。
从来没想到,拆除的工作还能细致到如此地步:每一块木板、每一片石材、每一盏吸顶灯,甚至墙上每一个插座开关、标志牌都会被完好无损地拆下、拍照、归类打包。
而且,还得「搬空」整个美术馆,把馆内收藏的 1,441 件艺术品打包运输到临时库房里 ▽
不仅如此,上层展厅的天花板格栅也像文物一样是重点「保护对象」,作为密斯·凡·德罗首次在柏林建筑中使用的网格结构,具有独特的美学设计价值。
施工人员特别定制了移动脚手架,用来拆卸天花板格栅▽
最后,新国家美术馆主厅外围的 200 扇巨大玻璃板也已被新定制的玻璃幕墙所取代,制造商来自中国,是全世界唯一一家能生产超宽玻璃面板的厂家。
每扇窗格的玻璃重 1.2 吨,上部区域的 56 块窗格玻璃每块高 5.40 米,宽 3.40 米,每一块都是精确定制的,才能适应屋顶大梁的轻微沉降,毕竟如此重的结构已经支撑了 53 年了。
这些玻璃巨大、透明,光是生产和运输总共需要大约六个月的时间。安装时还需要四五个人用起重机进行吊装。给中国制造点赞!
03 New Design 创新设计
将近六年的闭馆翻新让博物馆的经营者和设计者开始重新思考关于建筑的使命和空间规划的根本问题,新国家美术馆代表什么?有什么可看的?去哪儿看?
带着这些问题,设计团队在遵循「修旧如旧」的原则,尝试以隐蔽的方式安装大部分基础设施,同时对空调、供暖、安全和消防等过时的机械系统进行现代化改造。
最主要的变化是对功能区的拓展以及建筑使用便利性的改善。
#功能扩建#
在美术馆最初的规划方案里,密斯·凡德罗曾在“茶点间”的位置规划了一张售货台,最初几年里作为咖啡厅供游客使用,还附带销售纪念书籍的功能。
随着商品销售空间需求的增加,1979年在咖啡馆对面的楼梯大厅安装了一道玻璃墙,自此开设了一家临时的书店。这个装置位于独立式楼梯下,在设计上“堵死”了密斯开阔无碍的空间印象。
此外,临时书店也挡住了逃生路线,因此,在翻新的时候就必须重新为博物馆商店找到一个永久、美观的位置。
David Chipperfield Architects 对内部空间规划进行了重组。
为了在设计上显示出商店是原有建筑的延伸,设计师特意省去了吊顶,而是做成具有雕塑感的天花。
同时也把原有的仓库改造成更大、更宽敞的衣帽间,内部设计与商店保持一致。
另外,作为对现代性的一个让步,博物馆决定用 2,400 盏 LED 灯更新了陈旧的照明系统,这些灯稍微亮一些,但更节能。
绝对的对称性是密斯对建筑空间的执着追求。这些秩序的美自然也被完整的保留了下来。
#开放展览#
经历了6年的修复与翻新,终于,在8 月 22 日,柏林新国家美术馆重新开放,并同时举办了三个重量级的艺术展,分别是「The Nationalgalerie Col-lection」、「Alexander Calder. Minimal / Maximal」、「Rosa Barba. In a Perpetual Now.」。
同时,美术馆收藏中的许多雕塑都被重新安装在户外,包括亨利·摩尔、乔治·里奇、爱德华多·奇利达和罗伯特·印第安纳的主要作品。
“这是一种重置,一种对建筑和收藏品的回顾,”美术馆主管 Joachim Jäger 说。
虽然现在国内外仍然处在疫情之下,但相信柏林新国家美术馆的重新开放,会是一个特别好的预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