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契尼 :《图兰朵》, 想象中的中国田园

2020年06月23日 阅读 33844
关注

与沉重的瓦格纳相比,普契尼的作品更加通俗,在节日的剧场欢喜上演,便于流传。他的晚期作品《图兰朵》,因为借用了中国题材,更因为悦耳的咏叹调而被中国观众所熟知。

普契尼的歌剧大多源自改编,他的责任是作曲,《图兰朵》也如此,普契尼在世时未能完成全剧的创作。在普契尼去世后,弗兰科 · 阿尔法诺根据普契尼的草稿将全剧完成。《图兰朵》于 1926 年 4月 25 日在米兰斯卡拉歌剧院首演,由托斯卡尼尼担任指挥。

《图兰朵》是普契尼的晚期作品,也是节日里被剧场青睐的剧目。大约在 1920 年初,普契尼写给阿米达的信中说:“上帝用一根小指头点拨了我,他说让我创作歌剧,并注意只创作歌剧,我遵从他的旨意。” 这句名言用来形容歌剧《图兰朵》的创作过程再好不过。

1918年,作为战胜国的意大利经济依然低迷,普契尼虽然很富裕,但他的收入也受到了影响,他希望给经济困境的意大利注入强心剂,或者期许着国家经济强盛。他打算从一个相对传统的角度创作一部歌剧,这是歌剧《图兰朵》的创作动机之一。

创作歌剧《图兰朵》,普契尼有两个参考的对象,一部是瓦格纳的《帕西法尔》,一部是威尔第的《阿依达》。瓦格纳是典型的将歌剧交响化推到极致的作曲家,而威尔第好像歌剧里的莎士比亚,表现人性的永恒话题。可以看出,普契尼精心地研究了瓦格纳的《帕西法尔》和《纽伦堡的名歌手》。大型的仪式感和对于公主的救赎,都与《帕西法尔》有相似之处。在《帕西法尔》与《图兰朵》中,都有公开竞赛的场面,比如猜谜语和歌唱比赛,求婚者也赢得了新娘。但是瓦格纳的作品中新娘真心希望新郎获胜,而图兰朵却担心求婚者会赢,直到第二次求婚,男主人公才真正赢得了芳心。《图兰朵》代表了意大利歌剧传统与德国传统的融合,与瓦格纳的交响化方式不同,普契尼选择了构想作曲。

在普契尼看来,把歌剧的音乐,搞成冗长的表达、充满了不和谐的曲式以及捉摸不定的器配,这些是歌剧的瘟疫(根据普契尼书信集)。正如他自己说的,上帝给他的任务,只是写歌剧,而不是作曲实验。

歌剧《图兰朵》中,因为有中国民歌“茉莉花”,所以让中国观众喜欢。普契尼喜欢东方题材,比如《蝴蝶夫人》等。但他在作曲中,运用的中国乐器很少,没有选择传统的中国乐器比如编钟,而是较少地选择了锣。另外,在表现柳儿的唱段与场景中,普契尼还借鉴了斯特拉文斯基的《春之祭》与马勒的第七交响乐。但普契尼不是那种一味严肃的作曲家,悦耳、真实和美感是他一贯的主张,他借鉴当时最新的作曲技法,为他的舞台构想服务。或许在大多数人的印象中,威尔第的音乐更加雅,而普契尼的音乐更通俗,以悦耳取胜。但是,他对意大利的歌剧传统是坚守的,甚至是挑剔而再挑剔的。歌剧作曲,让普契尼从穷书生变成了富人,他喜欢开豪华车、抽雪茄,但与达官显贵保持着距离,他是一个典型的生活家,一个精益求精的歌剧作曲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