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好意思,我的心理社交距离:1.5 千米”

2021年01月28日 阅读 35046
关注

那条被困在渔网中的鲫鱼,很焦虑。

“如果渔人并不吃我,只是抓了我去市场卖,怎么办?”“和那些陌生的鱼摆在一起,不知道聊什么好啊。”

可以被吃掉,但无法尬聊 —— 作家伍肆「尾文字鱼」漫画中描绘的场景,也是每一个「社恐」患者的噩梦吧。

“在电梯遇到同事,要不要打招呼呢?他好像已经看到我了,但最佳时机已经过去……电梯门开了,还是一句话都没说,他会不会觉得我很没礼貌?”

同一场景下,内向的人直接避开,外向的人大方 say hi。而社恐患者的脑内剧场就丰富多了,当时的内心烦躁不安很难结束,之后再看到那个同事,大概率还会担心对方对自己有什么意见(当然了,同事可能也这样想)。

因此,说「社交恐惧」的人是「低欲望社交」,好像也不完全准确。

在一个关于「内向」与「社交恐惧」区别的帖子中,相互感同身受的大家总结出来:性格内向的人并不一定缺少社交能力,只是不想。而「社交恐惧症」,对社交完全无能为力,有没有冲动都一样。

这样的困扰,也不是现代人才会有的问题。

早在公元前 400 年,古希腊伯里克利时代的医师希波克拉底就观察到了人们在社交中的异常,他当时将其描述为「害羞」,说那些人「热爱黑暗如生命」「认为大家都在观察自己」。

根据希波克拉底提出的性格体液学说来看:人体是由血液、粘液、黄胆、黑胆四种液体,按照不同比例混合而成,因此也造就了人们不同的个性和气质。

那些「喜爱黑暗生活」的人们,大概是体内代表抑郁气质的黑胆汁多了些吧。

而自从希腊语中的 phobos 被衍生出了 phobia (恐惧症)这个词,人类就开始往它前面加各种拉丁语和希腊语的前缀了。

维基百科中的「恐惧症」页面,一眼望不到边。万物皆可被恐惧,只要有人害怕某样东西,就可以造个新词。

常见的比如 acrophobia(恐高),arachnophobia(怕蜘蛛),hemophobia(晕血)。或者冷门的 venustraphobia(怕漂亮女人),samhainophobia(怕万圣节)……

26 个字母排序下来,大多数人好像都可以对号入座了。

sociophobia 社交恐惧,也只是个大类,可以有更多细分:

· glossophobia,害怕在公开场合演讲,就是「怯场」。

· glossophobia,害怕在公开场合演讲,就是「怯场」。

· scopophobia,害怕被人凝视(严重的人甚至无法开车,会觉得前后左右车里的人都在通过后视镜或其他方式盯着自己,非常恐怖片的操作。)

· erythrophobia,见人就脸红(为了控制自己的脸色,有些人会切除脊柱中控制脸红的细微神经。)

· xenophobia,害怕外国人、外地人、陌生人(也有说是仇外)

在这些之外,还有更加具体的「害怕在公共场所吃东西」以及「使用公共洗手间」(膀胱害羞症,你听过吗?)……只要是人多的地方,就很可能是「社恐」的地狱。

除了情绪上的焦虑,严重的患者可能还会发抖、口吃、头晕胸闷,出现一些完全影响正常生活的症状。但即使发病,他们大多也不会选择去医院 —— 人群、医生、大量关注的眼神……简直是刚出狼窝又入虎口。

这些公元前就有的无法正常社交的人群,直到 18 世纪前,都被定义为「极度害羞」。在那之后,欧洲的精神科医生和心理学者才开始正式研究他们。到如今,它的名字被改为「社交焦虑症」Social Anxiety Disorder,简称 SAD,非常准确。

不同程度的「社恐」,可能是「面试时不由自主地大脑空白、语无伦次」,「地铁上苦于开口『借过』只好坐过站」,「被餐厅服务人员庆生的公开处刑」……

说不上是因为更多人愿意分享自己的苦衷,还是大家对这种现象的关注度变高,「社交恐惧」好像成为了这个时代没人逃得过的心理「亚健康」。

前两年,国内的一个社交平台对 4000 多位 18 至 35 岁的用户发放了关于「社恐」的问卷。得出的结果显示,抛开那些病理性的症状,40% 的用户都表示自己存在不同程度的「社恐」,超过一半的人对自身条件不够自信,且觉得自己的社交技巧有待提高。

就连那些站在舞台上的名人,被众人注视时也不一定能够完全坦然面对。

芭芭拉·史翠珊,曾经获得过奥斯卡、格莱美、艾美、金球、托尼……美国文艺圈的奖几乎被她拿了个遍。1967 年时,她因为在演出中忘记了一句歌词,在之后的 27 年里都没有再登台表演过。

“万一我又忘词了怎么办,想到这件事就让人大脑一片空白。”直到 1994 年,万般准备之下(包括一台提词器),她才打破了自己的舞台焦虑。

逃避重要场合的念头,也并不只发生在普通人身上。

同样曾被「表演焦虑」困扰的阿黛尔,在一段时间里拒绝任何音乐节的舞台。她害怕观众,曾经在阿姆斯特丹演出时从防火通道逃跑。演出之前还经常紧张到呕吐,包括有一次在布鲁塞尔,直接吐在别人身上。

英国乐队 Lonely The Brave 的主唱戴夫·杰克斯,为了逃避在雷丁音乐节的演出(那还是他最爱的音乐节),认真考虑过要不要请人暴打自己一顿,最好能断条腿,就不用上台演唱了。

自残式逃避,「社恐」患者谁没想过呢?

但人生中的那些场合,并不是每次都有防火通道可供逃脱。

为了治愈演出焦虑,阿黛尔之后接受了催眠疗法,算在拿回「生活掌控权」上迈出了一步(虽然据她说之后病情变得更严重了……)。

为了让社恐患者在心理和生理上能早日轻松些,科学家、心理学家,可能还有些玄学家,都没少提供方案。

其中使用较广泛的,是认知行为疗法:你(社恐患者)接触的事物都没有什么问题啊,你之所以会这样想,是因为思维模式太消极了(比如大家看着你,不一定是在品头论足)。从「个人的理解方式」这个源头抓起。

其他的一些疗法,也都是从行为和心理上来引导,比如暴露疗法(直面恐惧),正念疗法(批判地接受那些让你不适的体验)等等。

而那些严重影响到健康和生活的,就需要配合药物的治疗,和应对其他心理疾病的方式大同小异。

结合前两天「Nature」杂志上的一篇关于在脑内植入电极成功将「严重抑郁」患者转换为「喜悦状态」的论文,说不定在之后的某一天,公开演讲时会吐的严重社恐患者,也能被调整一下大脑状态,体验到舞台的快乐。

此外,「时代周刊」在疫情期间推荐过一个片单,其中列出了「充气娃娃之恋」「荒野生存」「她」「机器人总动员」等影片。打着教你不「社恐」的旗号,教你如何一个人生活。

对于那些症状较为轻微,只是偶尔在网络和生活中抱怨某个场景的大多数人来说,倒是可以试试这些电影。毕竟其中的一些人,是真的享受独处的。

文_yini|图_网络

最新评论

  1. 不变 says: V4

    不好意思

  2. 20块腹肌%no says: V4

    囚徒困境

  3. 被猴牵着的龙 says: V4

    我也有社交恐惧症

  4. Jerry says: V1

    有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