魔幻的印度调酒文化,白水也能调出花!

2021年11月18日 阅读 39117
关注

顶着全球最大威士忌市场名号的印度,我从未怀疑过他们的酒精基因。但一提到印度调酒,相信大部分人都摸不着头脑。

不如美式英式那样传承深厚,也没有像日式调酒后来居上,印度调酒就如同印度这个国家一样,自带一层香料味的神秘面纱。

而我也是被人安利,才意识到自己差点错过了如此精彩的异国文化。

 三宝大闹宝莱坞 

在印度,活跃着三种调酒选手——街头野生型调酒师、舞台表演型调酒师和正经比赛型调酒师。他们界限分明,各有特色,拼凑到一起似乎才是印度调酒的真谛。

首先,街头野生型调酒师,他们的工作地点一般都会选择闹市之中,走的是一个“闹中取闹”的概念。

说是调酒,也不局限于调酒。

他们可以用足够花哨的调酒手法,来配制一杯奶茶。换句话说,只要客人要求,白水也给你调出花。

这其实是前两年偶然在网上刷到的视频,故事大概就是一位美国游客来到印度喀拉拉邦度假,本想随便找家便利店买包烟,一到门口差点被这出花式调奶砸到头。

小哥不苟言笑,丝毫不在意牛奶的耗损,纯白色的抛物线无差别流淌进四个杯子中。

接着巧劲儿砸铁盖,抛甩三周半,掌中圆舞曲,一套下来就制作出了名叫KULUKI SARBATH的奶茶。

这样的街头野生调酒师当然也不止一人,是具有普遍性的,也是属于这个人口密度最大国家所独有的浪漫。

舞台表演型调酒师,顾名思义,和混迹underground的调酒师不同,他们是为舞台而生。

他们的生命力不局限在吧台那一隅之地绽放,而是倾向于那些不输于乡级文艺汇演的广阔场地。

音乐与灯光,随着鼓点运行的喷雾机,和永远在天空飞翔的酒瓶。 当把这些元素乱炖到一起,就成了一幕舞台表演型调酒师的艺术人生。

期间还有T台漫步,火焰指路,无时无刻不传递出印度人民那股子热爱歌舞的信念。

看到最后,调酒师的酒似乎已经不太重要了,因为光看表演,就足够让人上头。

相比前两者,正经比赛型调酒师则属于学院派的代表,他们不追求野蛮生长,而是更守规矩,更懂得如何取悦评委,而非普罗大众。

当然了,这里的守规矩,守的是印度规矩。

没有了灯光的辅助,也没有街头的喧哗,比赛型调酒师擅长用更复杂的技巧来吸引镜头,街头篮球选手看了都会捉襟见肘。

不管是让shake杯绕身滚动,还是不断让酒瓶旋转三周半,都能看到苦心练习的影子。

多了份熟练精致,少了份狂野粗糙,对比之前给大家介绍过的日本调酒大赛,更能看出差异。

日本对调酒比赛的理解是将他们倡导的“匠心”发挥到极致,而印度则是在花里胡哨和规矩之间做了一次取舍,找到了些许平衡。

是历史选择也是自我实现

至于印度调酒文化为什么会发展到如此样貌,还要从历史的开头说起。

印度曾经是英联邦的一部分,拥有着悠久的酒精饮料历史,在古代吠陀文献中也曾提及不同种类的酒精饮料。

几千年来,印度许多地方的社区都已经酿造了不同种类的酒精,最早的酒吧出现在被称为“Gymkhana's”的豪华会员俱乐部中。

这些俱乐部是印度社会政体、官僚和精英成员的社交聚会场所,自独立前就一直存在。这些地方的服务是个性化的和排他的,而调酒师这个角色则是藏在幕后的。

1991年,印度经济向私营企业和外国投资开放,这导致许多国际食品和饮料连锁店进入市场,随之而来的是大型连锁酒店。

然后在 2001 年,政府放宽了印度的酒精饮料进口,进一步促进了该行业的增长。

在 2000 年代初期,调酒师只是服务团队的另一部分,其核心工作是分配饮料,通常是直饮或啤酒。

他们通常在酒店酒吧工作,因为只有酒店酒吧才能聘请调酒师,大多数独立酒吧都有一个开放式酒吧,服务团队会帮助自己分配饮料。

而这么些年过去了,印度的调酒行业也发生了巨大变化。

从由于宗教障碍而被认为是不可触及的、被社会设为禁忌的酒精,也一点点走上台面。随着这样的转变,各种风格的调酒师一顿冒头也是可以理解的了。

鸡尾酒文化,也是在这个时期兴起的。

千禧年代中期随着印度人民出国旅行,外地人进印度旅行,欧美等地的鸡尾酒文化开始融入其中。

通过鸡尾酒,印度人也意识到了曾经藏在吧台后面的调酒师的重要性。毕竟有一部分人来酒吧喝酒,追求的不仅仅是酒,还在追求一种体验感。

印度也将这种体验感拉满,结合上本土自带的歌舞氛围,形成了如今别具一格的印度调酒文化。

在这其中,自然离不开一代调酒师的天赋与磨砺。

比较有特色的就是他们调酒的用料,因为有一些通用的原材料,像是柑橘类水果在印度产量有限,印度调酒师开始寻找自己的出路。

尤其是印度许多年轻调酒师都是来自小城镇和村庄,对当地食材很是了解。

比较好的例子就是豆蔻,据说用苦艾酒浸泡后,再加入马提尼中会有一些意想不到的效果。

木苹果,在印地语中通常被称为 Bael,是一种很好的灌木,非常适合金汤力。还有槟榔,也可以用到old fashion中等等。

这些都是由调酒师自己推动的本土定制,虽然看似不起眼,但确实有助于印度调酒液的可持续发展。

而这也是在那些炫目的调酒技术外,印度调酒师不太为人知的一面。

刻着印度DNA的鸡尾酒

印度的调酒师与调酒文化注定和印度这个国家一样,是五彩斑斓的,也是在逐步完善的,历史不长,但确实挺值得深挖。

最令我惊喜的是,印度鸡尾酒真的没有想象中的简单,甚至有几样活跃在酒桌许久的名作,都带着印度的标签。

首当其中,就是金汤力。前面说过印度曾是英联邦的一部分,而发明出汤力水的缘由正是印度。

据说当时,英国人来到印度的时候,发现疟疾是一个很普遍的医疗问题,很多军人都开始感染。而在当地有一种叫奎宁的植物提取物,可以有效的治疗疟疾。

但奎宁的味道非常苦,很少有人能喜欢,所以英国人就想着变着法子来服用。

结果就是制作出了奎宁汁,又通过实验加入了糖和青柠改善味道,这也就是如今的汤力水。

这还不算完,军人在当时其实对这样的汤力水还不是很满意。

那时候军人的宗旨就是,对于生活中的大多数问题,解决方案都是加金酒。所以在阴差阳错的组合下,就成了“金汤力”。

其次,还有东印度鸡尾酒。

其实对于东印度鸡尾酒的来源,已经无从考证。有人猜测是一个很渴望住在印度的英国人,也有人猜测是一个对鸡尾酒很好奇的印度人。

但是第一次可以考证的文献,是在一位传奇调酒师Harry Johnson1882年出版的调酒师书中(Bartender’s Manual)。

书中提到所有的材料都是来自不同的国家,从法国到南美,从意大利到加勒比,也许这样复杂的构成正是当年发明这杯酒的人,对印度这个国家的诠释。

还有宾治酒(Punch)也是绕不开的,在英国的party中,宾治酒算是风靡一时的酒精饮料。

有故事说,宾治酒(punch)来自印度拜火教徒的外来语,本名是“panj”(北印度语:pāñc पाँच),因为最传统的宾治酒有五个材料:酒,糖,柠檬,水和香料。

这些都是历史遗留下的痕迹,也是印度鸡尾酒背后的支撑。

酗酒之都Kerala(喀拉拉邦),在当年的人均购酒消费超过八升,有大约600家民营酒吧,超过5000家商店售酒,酒精贸易发展欣欣向荣,一切一切的都令人心神向往。

马克吐温曾说,印度是“所有男人都想一探究竟的土地;一旦见过,即使只是惊鸿一瞥,也不会为世上所有华艳表演总和起来的大秀而放弃那一瞥。”

我不知道马克说这句话是指哪方面,但我挺愿意为了“印度调酒”踏上那片神奇的土地一探究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