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倒与建立,是增量时代到存量时代的背景底色。城市更新背景下各方力量的主导和参与,在这个背景上演绎了一幕幕精彩的故事片段。
作为城市更新背景下执业的代际群体,80 90后建筑师亲身参与了或多或少的更新项目,他们身处其中的角色与选择、感知与思考,是抽象而美好的,也是具象而切实的。
VOL.01 # 建筑 迭代超速的时代下,建筑师如何理解城市更新?
由MAT超级建筑负责改造的北锣鼓巷绿院子,因为疫情和运营方更换的原因而被拆除。这可看作是城市更新背景下建造趋势的一个注脚:即,在迭代更新超出我们想象的情境下,如何理解城市更新这个议题?
“虽说它最后留下来的只能是图像和文字,但图像和文字会成为后来者的经验。城市更新是个渐进式的过程,没办法追求永恒。但在设计完成的这段时间里,以什么样的立场发出声音是重要的。”
在采访中,MAT超级建筑联合创始人张淼提出自己的看法。
“把旧建筑纳入新空间的背景之中,将它们变成叠加的图像,是我们坚持的一个方向。”对于MAT超级建筑来说,回望过去、立足当下和放眼未来,是面对城市更新项目的基本态度。
而同样的命题对于90后建筑师许云飞来说,他则更看重的是当下与未来。在采访中,每当他谈到一个项目的构思和手法时,不时拿出笔在笔记本上勾勒出来。这些勾勾画画的项目,动线复杂、功能混合,更多的是对于当下和未来的回应。
当问到是否是一个不太会与历史包袱的建筑师,许云飞给予了肯定的回答。
他甚至觉着,城市更新并不需要被划分为一个单独的类别。“有些建筑师擅长做改造、有的擅长做新建、有的擅长小体量等等,每个类型都有各自的设计规则和实现方式,但最后只存在一种建筑,那就是人的建筑。”
孤立的空间属性已被打破
刚刚进入而立之年的许云飞,目前已有2个具有话题性的代表项目。一个是去年开业的WAVI咖啡馆,它不仅仅是商业空间,也是青年聚集地,一个以咖啡为主要内容,结合艺术、音乐、沙龙等小型活动的线下开放性社群空间。
另一个是位于东四南大街雪莲·亮点文创园。这个约9000米的文创园区,在三友商场的旧址上改造而来,定位为涵盖花园办公、潮流商业、人文生活与艺术展览的综合空间。
对于这次合作,许云飞解释为业主与建筑师之间,在业态设定和双方价值观的双重契合。“无论是设计,还是价值观,或者对商业和办公对于城市未来需求的认知上是一致的。大家一致认为,城市中心的改造项目,需要用延续复合的形态来呈现,将空间与时间、建筑与城市串联在一起,最终获得在多元视角下保持可读性的文创综合体。”
多元复合的空间形态,是当下业态建造的一大趋势,也是MAT超级建筑的一个观察。“原来建筑依靠功能来定位,现在则是以人为核心,比如办公的地方,是不是一定要遵循过去办公空间的规划和设计,加入商业业态会是怎样?也有越来越多的文创园,把娱乐、文化业态加入办公背景之中。建筑的孤立属性已经被打破,对于空间复合性的趋势,是为了迎合人们对于便捷性和丰富度的需求。”
由MAT超级建筑主导的城市更新项目,包括北京远洋青年路邦舍公寓、北锣鼓巷绿院子、北京iTown文创小镇三期办公园区、胡同社区文体中心、深双展“篝火” 装置、苏州设计周“风之亭”装置、成都“青年生活圈”……涵盖老旧小区、胡同、工业园区等不同类型,以最终实现居住、办公、休闲、娱乐等不同的空间使用状态。
其中共通的一点是,它们是在一个有限的物理空间,承载多样人群的多种使用方式;强调空间中的“公共性”和“开放性”,基于“个体”与“群体”的关联性来进行空间的营造。
弹性空间的融合与连接
“对于不同的人,根本无法确知他们的需求,所以对于设计,在划定基本边界的前提下,需要为空间预留一定的弹性。相对新建项目,城市更新项目更多的是你在解决里面的矛盾和冲突。前者像是拥有已知的使用者和比较确定的功能,后者是不确定性的使用者和不确定的功能。”在采访中,张淼如此回答。
提供一个界面和背景,来赋予留白和想象,以容纳相对灵活的体系,来协同个体与群体、空间与城市的复杂关系,是贯穿于MAT超级建筑项目的核心原则,也是许云飞建造项目的重要手法。
就像是雪莲·亮点文创园,一个涵盖花园办公、潮流商业、人文生活与艺术展览的综合空间,它拥有上述明细的定位,但也鼓励任何偶发性的事件与活动的发生,来激化更多的业态融合。而对于上年9月开业的WAVI咖啡店,兼作主理人的许云飞认为它的价值在于,为大家提供一个互相去看见和发现的机会,鼓励人群在这里的自由交往,以及通过空间与街区、城市发生紧密的联系。
与“跳海”酒馆共享一家铺面,WAVI咖啡邀请客人参与咖啡店的内容建设中来。“我们总结过这个店面为什么获得大家的认同,是因为来到这里的客人构成了环境的一部分,比如摄影爱好者,机车爱好者、音乐工作者、爱宠人士、环保人士、医生、脱口秀演员等等,大家觉得这里有充分的包容性,包括其中的场景布置也是非常随意的,不会像一个非常严格的咖啡店那样,这个地方只能放这个摆件,不能移动。在这里,所有地方都是和客人共同打造的。”
胡同,不仅仅是一个场地,更是一种场景,一种氛围。把logo灯箱当做咖啡桌,在门口玩滑板、扔飞盘、踢毽子,品尝客人烤的糕点,围绕咖啡窗口坐下来聊天……一架钢琴放在咖啡馆的外面,风吹日晒,接受自然的洗礼。它是许云飞对于国外街边钢琴的一个念想,也是对于国内一些公共场所中闲置钢琴被禁止弹奏的一种回应。“当时我就在想,如果我拥有一架钢琴,一定鼓励大家天天都去弹奏,谁都可以弹,弹什么都可以。”
许云飞坦言,自己是一个几乎不需要隐私的人,对外界很开放,所以在他打造的空间里,希望大家都能够不带标签、没有包袱,随性、洒脱,没有任何负担和期待,就像是一个人在家里客厅中的状态。不同领域、代际的人在这里享受当下。“通过与外界的连接,来寻找呼应,让人更加自信,更有生活的意义,活得通透。”
“开始的时候也会想,如果采用传统形式的话,会是怎样的?最后我们还是决定跳脱出时代的局限性,基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来确定空间的内容。下一步会走向何处是不可预料的,只能是不停地向周边拓展。”
在未来,WAVI咖啡店还计划植入更多业态,目的是为这些老旧业态经营者提供强心剂。“与一些商家进行联合,李姐鲜花、老张猪肉店都行,通过不同业态的联合,让更多的人加入进来。”各类资源和场景的填充,加强了与周边环境的亲密度,让胡同商业迸发活力。
建筑师的干预因项目而异
在城市更新背景下,建筑师可以发挥的价值和潜力是什么?
对于许云飞来说,作为咖啡馆运营者的另一重身份,能够让他更大程度地实现空间的意图。而作为单纯的建筑师来说,他们的发挥力量有限。
在采访中,张淼提到了位于798、751附近的电通创意广场。广场原址是北京市电机总厂,经过持续的改造修缮,恢复盎然生机,由三坡、六廊、十二桥、二十四水、三十六个亭台构成风格独树一帜的产业园区,钢架结构、铁皮车厢,工业遗存与绿植景观遥相呼应,各个楼宇之间的尺度和谐。
“这让我们反思,建筑师在里面折腾半天,可能有时候也不如甲方团队采取的一些措施,比如保留了原始的场地、容积率和绿化环境,让这里呈现出自然而然的气质。这样的项目类型,需要有‘觉醒意识’的持有方或运营方,让场地自发成长。”
而在另一种情境下,建筑师能够以专业赋能,以自己的专业能力为业主建言献策。“比如一个园区,如果承租给IT公司,能够保证极高的资金回收,配备一些基本的生活设施已然足够。但作为建筑师,会希望其中介入对本地的文化和社区有利的形态,让它成为一个拥有个共享属性的社区,而不仅仅是出租办公和商业空间的物业机构。
这时候我们会提醒甲方,比如说可不可以通过让渡一些公共空间,与周边的城市环境进行一些资源的交换,或者增加一些服务功能和文化功能,与周边的城市社区有一些互动,带动城市的公共性。长远来说,这是能够帮助提升空间综合价值的。建筑师的作用,很大一部分就是在平衡利益与情怀,更像是在统筹多方的需求,然后把它落实到设计里,提供设计上的一些可能性,不仅能反映在具体的经济回报,同时还能给他带来文化和社会上的附加值,当然,这是比较理想的状态。”
任重而道远的城市更新之路
越来越多的国际城市也在进行着更新方向的探索。在荷兰求学与工作的经历,让张淼看到了国际方面的一些参考案例。“以荷兰为例,它有很多项目是政府主持的,比如市政厅的改造,上面被划分为可以租赁的住宅,这种将居住和公共建筑结合的做法,是比较新鲜的。对于城市更新项目来说,核心在于多方利益集团的合作模式。”
她也提到前两天在广播上的一个消息。“在纽约进行房地产开发,只需要容积率满足政府对这块地的要求,可以不用去规划局报批。或者说,政府想建一个公园,可以跟财团、公司、银行合作,通过出让用地使用权来换取维护成本,而私人资本可以来运营公园。”
在中国,城市更新也处于探索的阶段,其中依然存在分歧和误区,比如只谈空间改造,不谈资本、盈利模式;绕开核心话题,不触及“核心群体”利益;聘请外来第三方机构做更新执行,不注重孵化在地组织等等。
或者,项目的完整度不足。“一些城市更新项目,很多是设计还不错,但最终的完成、使用效果打了折扣。有时候,建筑师在设计前期进行预判,以承载后期功能的变化,然而到了其他环节,比如招商、运营等等,带来很多不可控的因素,到最后可能是一个走样的结果。所以怎么去优化这个流程?这涉及到多专业协作,比如设计在前期的介入,设计在后期运营之后的检验、评价等等,里面有很多值得探讨的方向。”
而一套成熟而系统的整体机制和闭环体系,无疑会成为城市更新项目的基准参考。
因为疫情导致业主方易手,由MAT超级建筑负责建造的北锣鼓巷绿院子于近期被拆除,而由于街道规划的原因,许云飞主理的WAVI咖啡店前的那架钢琴也腾挪到了雪莲·亮点文创园。这些承载了建筑师意志、理想、感念与诗意的项目与作品,是城市更新背景下的缩影,它们起源于建筑师对于一个城市的寄托,而终结于各方关系的博弈。
从上述代表案例作为话题而开始,在张淼与许云飞的采访中,他们谈到了城市更新背景下建筑师的立场和态度,对于复合场所和弹性空间的立意和观点,对于建筑师发挥作用的观察和思考,以及提出未来城市更新项目的优化路径,触发了我们看待城市更新的更多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