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语词汇中有一种组合词叫“某某活”,表示“为进行某个事情而展开活动”的意思。比如“就活”是为了找工作展开的行动,“婚活”是为了结婚而进行的筹划。“独活”是指积极享受一个人时间的活动,也称solo活,单身活。在英文中相似的表达有“me-time”,指自我享受时间。不要一想到独自生活,脑海中就自动浮现出形单影只、顾影自怜、一个人垂泪到天亮的场景。独活与世界上其他任何一种生活方式没有任何不同,都各有各的精彩,各有各的烦恼。
在过去许多年,长期维持一种独活的生活状态普遍被认为是一种不可取或被迫采取的生活方式,不被主流社会或观点所接纳。尽管社会一直在进步,人们的个性在逐渐觉醒,我们一再声称应该尊重一切不同的文化、习惯、性格和生活方式,人们看待独活始终存在或多或少的偏见,哪怕是可以预见的危机四伏的不由本心的家庭或社交生活,也好过自由恣意的独活日子,似乎只要多一个人就避免了一切孤独、寂寞、凄凉和无助。
独活真的那么悲观?而家庭生活又真的那么美好吗?客观且不附带任何感情色彩的数字或许能说明一些问题。
根据《中国婚姻报告2021》,结婚对数和结婚率自2013年开始下滑。2013-2020年,我国结婚登记对数从1347万对的历史高点持续下滑至813万对,2020年同比下降12.2%。2013-2019年,粗结婚率从9.9‰降至6.6‰。其中,初结婚人数从2386万降至1398.7万人,再婚人数从307.9万升至455.9万人、复婚对数从29.9万对攀升至61.9万对。
民政部的数据显示,2018年我国单身成年人口高达2.4亿人,约为英国、法国、德国人口总和。其中超过7700万名成年人处于独居状态,预计到2021年这个数字将上升到9200万人。
年轻人为什么不愿意组建家庭?这个问题已经被讨论的太多了,不再赘述,简言之就是一个人生活挺好。
单身人群具有偏好便利性消费。尼尔森的《中国单身经济报告》显示,42%的单身消费者为悦己而消费,远高于非单身消费者(27%);单身消费者中97%会选择网购,62%更倾向于点外卖。此外,单身人群呈现年轻化、高学历化特点,注重自我投资。关于对未来一年的时间规划方面,“22%的单身消费者期望去读书,18%的单身消费者希望学习新技能,17%的单身消费者希望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均高于非单身消费者的13%、11%和14%。同时,在对未来一年的消费意愿预期方面,分别有16%和14%的单身消费者更愿意在自我提升和运动健身多花钱”。尼尔森数据显示,单身群体注重感情寄托,在就餐、娱乐的支出意愿高于非单身群体;此外单身青年宠物消费占比高于非单身消费者,未婚人群占比达57%。根据《中国宠物行业白皮书》报告,2019年我国城镇宠物犬猫消费市场规模达2024亿元,较去年增长18.5%,北京、上海、西安、成都消费规模达486亿元。
越来越多的人选择独活,改变了独活在普世状态下的形容词前缀,它们不再只是令人同情的、可怜的、孤立无援的,而可以是令人羡慕的、浪漫的、幸福自在的。即便身处家庭或群体环境之中,也可以暂时脱离拥有部分独活时间,好让自己有一个喘息的机会。
在我小时候,住在同一栋单元楼一层的老奶奶是一个人生活的,她一辈子没有结过婚,我很少见她的亲人来访。在我眼里,她是那样神秘又特别,我很想知道她的过去,这种事情在家属院里也并不难打听,属于一种公开的秘密。我妈妈每每提到她的时候话语里总是带着惋惜和怜悯,说她年轻的时候非常美貌,生在一个大家族,是实打实的千金小姐,但偏偏与自己的表哥互生好感,被家族不容。表哥对她千依百顺宠爱有加,却去世得早,剩下她一个人。
在我妈的描述里,她是那样的无依无靠、晚景凄凉,多半过得也不开心,可我觉得她是大院里活得最潇洒的。我从来没有在她的脸上见到过烦躁或疲惫的神情,她出现的时候永远神采奕奕、妆发精致。她喜欢穿旗袍,一只手上总是拿着一支燃着的香烟,高高翘着,另一只手托着夹烟这只胳膊的手肘。她平时最爱搓麻将和看电视,也出门买菜,却从不参与那种聚在院门口或路边的八卦小圈子,路上若是遇见,简单打个招呼或是聊上几句就过去了。我则总是要多看她几眼,有时看她一个人静静地站在楼下抽烟,我就在想,她跟我的奶奶、我的姥姥都不一样,跟小青(我的童年伙伴)的奶奶也不一样。小青的奶奶算是我所有同伴中最时髦,最会享受生活的了,可跟她还是不能比。我见过小青的奶奶因为生活琐事失态的模样,但她没有,她永远得体,永远疏离,仿佛跟我们不是一个世界的人。我妈有时候会替她发愁一个人该怎样照顾自己,有时又羡慕她,一生不被家长里短叨扰。
后来我搬离了这栋单元楼,就未曾听说过关于她的故事。从前我只觉得她很酷,但现在想来更多的是勇敢。她想必面对过很多异样的目光和不解的询问:干嘛不再找一个人?一个人多寂寞啊。
我无法替她回答这个问题,但我猜想她肯定不后悔当初的选择。她没有显现出那种不得不一个人生活的哀戚和畏缩,她呈现出的姿态十分舒展,她一定拥有一颗很富足的内心,拥有足够完美和丰厚的回忆作为她的精神支撑。
如果她活在今天,会不会变得更幸福?
前几天读到《人物》的一篇文章,是关于《四个春天》的导演陆庆屹的哥哥,陆庆松。一名54岁的独活北漂,10岁半被选拔进京,成为国家重点培养的音乐专业人才。大学毕业后留任清华,25岁因不愿妥协离职,迄今没有婚姻没有孩子没有房子没有在任何公司拥有头衔,依靠教钢琴维持生活。
“他的活法是北漂生活的一种不常见答案,一条少有人选的路。租一辈子房,干一辈子零工,一辈子不看领导眼色,不跟甲方打交道,从没写过工作汇报,也不用开会,所有的成年人生存焦虑,他都不思考——买房、贷款、学区划片、996、绩效、职称、晋级……
陆庆松有时候会做噩梦,梦到房东通知又要搬家,醒过来发现不是真的,又安心地睡着了。他坦率地觉得自己的生活方式不值得推荐,‘按我们这个毕业的(人),早就应该不是这样的状态了,自由是自由,我也一直是个穷光蛋。
或好或坏,20岁永远留在了陆庆松身上。他没有中年人的社会积累,但人到中年的常见恐惧——退休、养老、积蓄、疾病——在他身上也不成立。他的生活像是一场春天的露营野炊,从花圃里掐一把最嫩的葱做葱油面吃,把吃不完的水果拿到院子里晒干,摆在盘子里好看,把无花果树干磨成小花瓶,里面插着晒干的狗尾巴草,放在车里装饰。”
“对他来说,挣钱多了少了,房子近了远了,干活亏了赚了,人与人之间,谁付出得多,谁得到的少,都是人生小事。人生当然有大事,弹了不起的大曲目,写不凡的音乐,做一个真正的音乐家,但是大事也得松弛着做,先把春天安顿好,他才能安心练琴、作曲,干自己的正经事。”
“一年只有短暂的春天,植物才能种得好,所以他现在干不了别的事,趁着春天只能种花,这是陆庆松说的道理。”
陆庆松的弟弟陆庆屹说“所有的决定未必是通常意义上的正确和对,但是他这么过,没有问题。活得问心无愧,说起来也挺简单的。”
每个人选择的也只是自己的生活,与他人无关。
五月女恵是日剧新番《独活女子推荐》的主人公,她一个人吃烤肉、一个人去海洋馆、一个人住情侣酒店、一个人吃全套法餐,享受着非常精彩的独活日常,身边的人也为此非常感兴趣。
有人称这部剧为女生版的《孤独的美食家》,20分钟的单集时间内都在疯狂种草,看到最后你会发现这其实就是一部策划好的日本旅游宣传片。但编剧仿佛住在你心里式的细腻描写和气氛烘托,让每一个独活行程都格外吸引人心。
第一集的“豪车派对”就相当让人心动,怀着“这也许是一生中唯一一次机会”的想法,五月女预定了一辆加长版的林肯豪车来庆祝即将到来的四十岁生日。在上车之前,有专门的造型师为她挑选礼服、设计妆发,她像明星一样踩着红地毯进入车内。不为被谁看见,就只是为了自己盛装打扮。在接下来的夜景游览中,她一个人独享酒水、蛋糕、音乐和美景,获得了与东京塔同框的照片和手写的祝福,她对一切感到满意,她没有因为一个人过生日而产生任何负面的情绪。
电视剧里的设定或许会过于理想化,可是独活确实并没有你想象中那般无所适从和郁郁寡欢,你所要做的只是跨越内心的那道墙,就会进入另一个感受自我和观察世界的视角。你会更加关注食物、动物或体验本身,你会比以往更加了解自己,懂得如何能让自己更加快乐。
我也拥有过很多独活经历,一个人吃饭一个人逛街一个人看电影一个人看展这些都再普遍不过了,这几乎已经成为一线城市生活的必备技能。最让我觉得具有挑战和颠覆意义的一次独活经历是第一次独自出国旅行,一个人游览了伦敦、爱丁堡和曼彻斯特。这种感觉比预想中要美妙千百倍,仿佛我全身的毛孔第一次全部打开,我能感知到周遭每一个细微的变化,我的注意力只放在“我”身上,我无需分心去照顾他人的情绪和喜好,也无需耗神交谈,所以尽管很多年过去,我仍对这次旅行的细枝末节记忆犹新。
与五月女一样,我完全遵从自己的想法,安排了许多独活项目。一个人听歌剧,一个人逛动物园、一个人去高级餐厅吃四道式西餐、一个人吃杜丽下午茶套餐,一个人去小酒馆喝威士忌,每一项都是前所未有的挑战。在整个过程中,我时常被一种巨大的满足感和欣喜感包裹着,并不存在缺少他人可以分享的失落和寂寥。深夜独自走在利斯河步道上抬头看到漫天繁星的时候,我除了感到风很大空气很冷之外,也还有孤独,在自然震慑之下的渺小和彷徨。可这种感觉并不糟糕,反而让人觉得释然,觉得孤独可亲,孤独可爱。
(温馨提示:"独活"应在保证自身安全的前提下开展哦~)
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