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出行,可不需要健康码”

2021年02月28日 阅读 35156
关注

在线英语俚语词典 Urban Dictionary,去年 5 月加入了一个词:「zoomified」,本义是「被放大的」,但因为视频会议软件 Zoom 的流行有了新含义「被 Zoom 化」。

zoomified life,「云生活」,已经算一种新常态了吧。

去年 3 月,纽约鲁宾艺术博物馆将自己的特殊藏品:一间藏传佛教庙堂,搬到了线上。

形式是一条两小时长的视频,镜头对着佛龛没动过,背景播放佛教音乐和僧人诵经的声音。那个实体展馆,本来被游客称为「可以在纽约嘈杂中获得心灵平静的绿洲」 ,如今被放在网上,依然可以让人进行云祈祷和云冥想。

生活被搬至线上,人们的需求也照样在顺着马斯洛的金字塔往上爬。

首先满足温饱:线上购物、外卖,打好了金字塔的底座;然后是维持生计的工作,仍需进行的学习,统统能够在屏幕前完成,算是步入线上生活的正轨了。

接下来,也是最重要的部分,大家开始尽可能地想着法子取悦自己:一切能在线下进行的活动,都可以「退而求其次」地拥有相对应的「云模式」。诵经祈祷还是喝酒蹦迪,都没问题。

去年疫情刚开始时,上海一家酒吧就早早定好了直播房间,DJ 打碟,MC 带动气氛,邀请可能穿着睡衣贴着面膜的大家在家蹦迪。直播 5 小时,累计在线人数达到了 120 万。

虽然少了酒水卡座的收入,酒吧在那场直播里也获得了超过 200 万人民币的打赏。大家其乐融融,各取所需。

有人说 zoomified 的生活在本质上并没有拉近人们的距离,反而会让他们在现实中越来越远。但之前的一项调查显示,8 成以上的人认为自己的「云生活」,过得比之前要充实。

作为疫情隔离期间的另辟蹊径(唯一途径),人们自发组织的那些「云聚会」「云喝酒」活动,能看得到脸,聊得到天,好像也算是种心理安慰了。

同时,一些机构和公司也在思考,如何让已经习惯线上生活的人们,能有些更丰富的文化娱乐活动。比如欣赏一部作品,参加一个音乐节,去到另一个地方。

去年国内的线下活动,昙花一现几个月,之后又纷纷开启了退票延期的节奏。而在没什么生活重启迹象的国外,将活动「移至线上」始终是选择之一。

原定于去年 8 月举行的富士摇滚音乐节宣布延期,不过为了弥补乐迷们心中的遗憾,他们在 YouTube 上播放了三天过往的演出片段。

而本来会出现在音乐节现场的美食摊贩,也改为线上外送和食谱教学,算是弥补了(日本本地)乐迷们的遗憾。

而电影节的「云端化」操作,好像也完全可以在想象空间之内。

北美最大的独立电影节圣丹斯这个月刚刚结束展映。登陆网站,确定影片排期,购买 350 美元的线上观影通票,就可以看好时间抱着电脑等待了。

对于需要参展的电影人来说,「线上圣丹斯」的好处是,通票便宜到之前的三分之一,还省下了机票酒店的费用。缺点也很明显:没有了现场感,以及因为时差,看完喜欢的片子会有点没日没夜。

「缺少现场感」也是让一切线上活动显得有些将就的最主要原因。

去年 4 月,导演王翀改编了经典戏剧「等待戈多」,主角是疫情期间分居两地的夫妻。在「直播还是录播」的质疑下登上视频平台后,被媒体称为「一场 18 万观众的戏剧探索」。

但「线上戏剧」,完全算是疫情下的新形式,对于非常注重剧场体验的观众来说,总是免不了有一些挑剔,发出「这算戏剧还是电影」的疑问。

特殊时期下,艺术作品和形式的边界也更模糊了。人们对云上生活的逐渐习惯,说不定也会让它们进入一个新的实验阶段吧。

没有明确的目的地,没有踏上交通工具的过程 —— 去年之前,人们大概很少会想到在网上点击一个链接,也能称得上开启了一段旅行。

意识到人们连家门都难出去,各个网站和机构也在想着法子让躁动的大家能有些可替代的体验。

语音导览和图文 VR,算是比较常见的模式(比如故宫博物院和敦煌研究院)。而视频直播互动加入,能玩的花样就更多了。

比如 Airbnb,从去年四月开始推出了通过 Zoom 进行的线上旅游项目。世界各地的人们发挥所长,通过网络直播,教人「做一顿摩洛哥的家庭餐」、「像 K-POP 明星一样跳舞」、「在阿拉斯加捕捞鲑鱼」。

技能传授和文化体验穿插,其中价格最低的伦敦唐人街文化之旅,只需要 2 美元;高一些的也几乎不会超过 100 美元,教你占星学。

项目种类千奇百怪,每次旅程限定人数,隔着屏幕,倒是能感受到一些性价比。

纽约时报的专栏作家 David Pogue,当时和家人花了一个周末,从 200 多个项目中挑选了一些来体验:

看望切尔诺贝利的流浪狗, 52 美元

辐射专家 Lucas Hixson 开设了这个项目。两台摄像机切换直播,Hixson 和司机二人在废弃核能发电厂找寻流浪狗,投喂它们。全过程就像一部选题特别的纪录片,不同的是,观众可以随时向 Hixson 提问。

和绵羊一起冥想,8 美元

在苏格兰蒙德湖畔拥有农舍的 Beccy Routledge 会先介绍家中饲养的母鸡和四只小绵羊,之后她的女儿引导「游客」闭眼冥想,认真聆听视频中自然的声音,直到小绵羊也睡过去。

瘟疫医生带领的布拉格之旅,11 美元 

穿戴黑死病流行时医生装备的博主 David Merten,带领大家穿过布拉格老城区,看看历史上欧洲肺炎和牛瘟的纪念处,一路讲解。

和千里之外的博主举行的一次 Zoom 会议,也是当代小型网络跟团游。

即使之后大家又能亲自出门看世界,这些人们在封闭中突发奇想的各种云上生活方式,除了是疫情 2.0 时代的证明,说不定也会成为一种体验式的新常态。

而之后的生活,大概会向着「云端」的方向越走越远。像是「黑镜」和其他科幻剧里无数次预想的那样:戴上眼镜,穿好设备,人就会出现在另一个空间。如果到时遇到彼此,记得打个招呼吧。

文_yini|图_网络